心疼!1個月大新生兒肚臍外鼓,愚昧的父母竟用刀片來放氣

無知是真的害人!

寧波婦兒醫院小兒外科就遇到了這麼一個令人心痛的案例,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收治了一名小腸從肚臍眼跑出來的新生男嬰。最令人心疼的是,這節裸露在肚子上的一坨小腸,足足有四五十釐米長。已經被卡3個小時,其中一段25釐長已經發黑。(由於圖片過於血肉模糊,小汙在這裡就不放了。。。)

這個可憐的寶寶出生才1個月11天,被送到醫院時已經臉色慘白,手腳冰涼,還伴有休克的徵兆。

送到醫院後,醫生也嚇了一大跳,一刻不停的馬上將這名寶寶推進手術室搶救。經過一個小時的緊急救治,最終這個寶寶被送回到ICU,暫時脫離危險。

心疼!1個月大新生兒肚臍外鼓,愚昧的父母竟用刀片來放氣

縫合好後的寶寶肚臍

好好的孩子,小腸怎麼就跑出來了呢?

醫生仔細詢問父母才知道,原來他們早上給寶寶擦身的時候,發現寶寶肚臍竟然鼓起來了,以為肚子裡有氣,就想著給他放放氣。

於是兩人找來刀片,在肚臍上劃了個小口子。原想這樣可以幫助“放氣”,誰知反而卻害了孩子,順著破口,小腸奪口而出。

伴隨著疼痛,寶寶哭鬧得越來越厲害,小腸也是越跑越多,嚇得夫妻倆趕緊將他送到醫院來。

“這樣無知的父母已經不是頭一回見了。”醫生無奈又氣憤的說,“之前還有父母因為聽信女寶寶必須要擠一擠乳頭,以後才能長得好的說法,把未滿月的一名女嬰的乳頭掐得紅腫,最後因為化膿不得不做了切開引流。”

其實這個男寶寶得的只是小兒臍疝,很常見的小問題,在2歲之前一般90%都會自愈,並不是所謂的“裡面有氣”,也不需要“放氣”!

然而這樣一個自愈的疾病,竟然被愚昧的父母弄得差點要了命!實在是痛心!

本期,小汙就把

17個新生兒常見的問題及護理方法

,給大家說一說。沒有這方面知識儲備的寶爸寶媽一定要看一看,對孩子的生命安全負起責任來!

一、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1、生理性黃疸

通常正常新生兒也會出現的,血膽紅素數值<12。9mg/dl。

一般2~3天出現,4~7天達高峰,程度輕,呈亮黃色,足月的寶寶在出生2周內消失,早產的寶寶大多在出生後2~4周內消失,寶寶一般吃奶、拉便便情況都好,注意做好動態觀察即可。

護理建議:

生理性黃疸的護理,主要是堅持多吃多排原則,適當讓寶寶曬曬太陽,但注意遮住眼睛和生殖器。

2、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常見原因有: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病、頭顱血腫、顱內出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病(廣東人多見)、感染、甲狀腺功能低下、餵養延遲等。

如果面板呈暗黃色,那麼可能是新生兒肝炎綜合徵或先天性膽道發育異常。

護理建議:

黃疸的治療主要針對的就是病理性黃疸。最常見的是藍光照射治療。藍光可以將寶寶體內可能危害神經的膽紅素,轉化成一種可以直接從膽汁和尿液排出的膽紅素,從而達到退黃目的。照藍光是目前新生兒黃疸最常用的治療方式。

3、黃疸護理誤區

1、吃茵梔黃、金銀花等,這不僅不能使黃疸水平降低,還可能導致寶寶腹瀉。

2、母乳與新生兒黃疸有一定相關性。

第一種情況:出生1周內的孩子,與母乳分泌量少、乳汁攝入不足有關,以至於排洩少,從而導致黃疸值下降得慢。

第二種情況:2周後的寶寶,單純母乳餵養,除了黃疸沒有出現其他異常。停母乳3天,黃疸可明顯消退。

無論何種情況,當黃疸程度達到治療標準時,醫生會採取光療等安全有效的方法幫助寶寶。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品,所以媽媽們還是必須堅持母乳餵養。

心疼!1個月大新生兒肚臍外鼓,愚昧的父母竟用刀片來放氣

二、新生兒吐奶(溢奶)

(一)新生兒吐奶的原因

1、生理性原因

因為寶寶現在的胃是呈水平狀的,胃容量小、食道短、且食道與胃連線的賁門也尚未成熟,胃賁門部位的閉鎖能力還較弱,這是生理原因導致寶寶溢奶。

2、餵養方式不當/寶寶自身因素

如果寶寶吃奶過快過急、過飽、吃奶姿勢不正確、空氣吸入太多、消化不良等,都會導致寶寶容易溢奶。

寶寶吞入空氣是難以避免的,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空氣被吞到胃部,氣體是往上走的,加上寶寶賁門閉合功能不完善,所以胃裡一部分奶會噴出到食道,有時吐出的奶像豆腐花,這是奶和胃酸凝結成的形狀,屬於正常情況。

3、吃奶後過於興奮/晃動厲害

小月齡寶寶特別容易溢奶和吐奶,寶寶3個月以後,吐奶現象就會慢慢減少;寶寶6個月後,自己能坐直,吐奶或溢奶會消失,或者只是偶爾還會一兩次。個別寶寶6個月後還是會有吐奶情況,直到學步期才消失。

(二)如何減少寶寶吐奶頻次?

美國兒科學會提供的減少吐奶頻率的方法:

(1)餵奶時,儘量保持安靜、平靜且愉快;避免吃奶過程中有打擾、突然的噪聲、強光等,以免分散寶寶吃奶注意力。

(2)吃奶粉的寶寶,在吃奶過程中要每隔3~5分鐘就拍嗝,不要讓寶寶平躺喝奶。

(3)建議在餵奶後半小時內,儘量讓寶寶保持直立的體位,不要採用俯臥睡姿來減輕吐奶症狀。另外對寶寶來說,最安全的睡眠姿勢是仰臥,即是背部平躺。

(4)寶寶剛吃完奶,不要擠壓寶寶腹部或劇烈玩耍。

(5)奶瓶的奶嘴大小要合適,奶孔不要太大。翻轉奶瓶後,滴出幾滴,然後停止,這就能說明奶嘴上的孔大小合適。

(三)寶寶吐奶後的注意事項

寶寶吐奶後,重點觀察寶寶精神狀態,如果精神狀態好,就不用擔心。如果寶寶吐完後,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無法安心睡覺,這種情況要看寶寶是不是感冒發燒,應及時看兒科醫生。

(四)如果寶寶吐奶出現以下的問題,要及時看兒科醫生

1、寶寶吃奶後,出現嘔吐、間歇性咳嗽、煩躁、吞嚥困難、弓背以及體重減輕,就要諮詢兒科醫生。

2、寶寶吐奶頻率增加,呈噴射狀,噴到你的大腿或落到地面。

3、寶寶吐出的奶含有膽汁,是綠色的。

4、每次餵奶的時候,寶寶都會噎住並且咳嗽。

5、寶寶出現明顯的身體緊繃和痛苦,嚴重哭鬧和打挺。

心疼!1個月大新生兒肚臍外鼓,愚昧的父母竟用刀片來放氣

三、產瘤/先鋒頭

有的新生寶寶出生後,頭部可觸控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

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透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區域性的血液迴圈受阻,造成頭先透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

四、粟粒疹

在寶寶鼻尖、鼻翼、兩頰等處,常可見如針尖大小、黃白色的小疹子,這是嬰兒粟粒疹。由於面板毛孔被分泌物堵塞而引起,通常幾周到幾個月後會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處理。

民間有說法認為這是“消化不良、熱氣上火”,要用藥水塗,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護理建議:

媽媽們記住不要用手去擠,以免引發感染,一般在寶寶出生後數週會自然消失。

五、生理性脫皮

新生兒出生幾天或幾周後會開始出現臉部和全身脫皮現象,這是新生兒面板的新陳代謝,舊的上皮細胞脫落,新的上皮細胞生成。而面板上的胎脂,隨著上皮細胞的脫落而脫落,從而就形成脫皮。

生理性脫皮是屬於正常的現象,不用治療。

護理建議:

脫皮期間,可塗抹潤膚保溼的用品,來保持寶寶面板溼潤。記住不要撕寶寶的蛻皮,會容易感染,應等待自然脫落。

如果寶寶脫皮的同時,有紅腫或水泡等症狀,可能是屬於病態,應及時就醫。

六、馬牙

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像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

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護理建議:

馬牙一般不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不過有的寶寶會出現喜歡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馬牙帶來的不適,如局部發癢、發脹等。

只需擦乾淨奶漬、口水,讓面板黏膜保持乾淨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口腔疾病,不需要就醫。

心疼!1個月大新生兒肚臍外鼓,愚昧的父母竟用刀片來放氣

七、吸吮小泡

新生寶寶口唇出現的白色小泡是因為吸吮引起的,與乾燥缺水、餵養方式以及“上火”沒有關係,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新生兒的面板很嬌嫩,口唇部的粘膜更是嬌嫩,吃母乳時需要用力吸吮才能吃到,這樣就會引起寶寶嬌嫩的口唇粘膜出現小泡,這個現象不用特殊的治療。

護理建議:

1、控制餵奶時長:每次吃奶時間儘量不要超過10分鐘,且餵奶後要清潔寶寶嘴唇。

2、改正睡眠習慣:有的寶寶喜歡含著乳頭睡,儘量不要讓寶寶含著乳頭睡,減輕寶寶嘴唇負擔。

八、鸛咬傷

一部分寶寶出生時脖子後面、眼皮或者鼻尖上會出現一片不規則的紅色區域,這是一些毛細血管群,通常會在1歲半左右時自行消失,不需要採取任何干預措施。

由於在西方有鸛鳥送子的傳說,認為寶寶由鸛鳥叼來送到爸爸媽媽懷裡,所以有人稱這些紅印為“鸛咬傷”。

九、生理性抖動

大部分寶寶睡眠都屬於淺睡眠,遇到聲音、光亮、震動時常會出現四肢或身體無意識、短暫不協調的抖動,屬於驚跳反射,多見於3個月內的寶寶,是正常生理現象。

這跟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一般寶寶6個月後,神經系統發育完善,對肢體控制能力更強,身體不自主抖動的現象就會消失。

護理建議:

如果不自主的抖動經常會影響寶寶睡眠,建議媽媽們可以用睡袋或裹襁褓來幫助寶寶入睡。

十、生理性體重減輕

新生兒出生後2~3天,由於胎糞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喪失水分較多,加上初生孩子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能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甚至比出生時的體重還低,臨床上稱“生理性體重下降”。

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會減輕5%~10%,一般到第10天就會恢復到出生時體重,10~14天體重開始增加。

如果出生後14天仍未回升到出生時水平,那就不是正常的“生理性體重下降”,應該找找原因,如是否餵養不當、奶量不足、小孩生病等因素影響。

心疼!1個月大新生兒肚臍外鼓,愚昧的父母竟用刀片來放氣

十一、生理性乳房增大

無論男寶,還是女寶,出生5天左右會出現乳房的腫脹現象。這是胎兒在母體內受媽媽雌激素影響的結果,隨著來自母體雌性激素的逐漸消失,腫脹的乳房也會漸漸恢復自然,所以不需要擔心。

護理建議:

請不要去擠壓寶寶乳頭,容易導致感染髮炎,嚴重甚至會引起敗血症!女性寶寶如果發生乳腺炎造成乳腺管堵塞,還會影響成年後的乳汁分泌。

十二、紅色尿液

有些寶寶在出生幾天後,排出的尿液會看見淡淡的紅色,這是因為新生兒白細胞分解過多,以致尿液的尿酸鹽排洩過多,溶解在尿中的尿酸一旦結晶便呈現粉紅色,屬於正常現象,幾天後會自行消失,不屬於病態。

十三、假性月經

有女寶寶在出生幾天後,會有少量血液從陰道排出,像是來“月經”。

這其實是因為女寶寶出生時體記憶體在一定的雌激素,主要是胎兒期媽媽由胎盤傳給胎兒,出生後雌激素會不斷下降,7天左右會降至最低,就會出現陰道充血,以致於出現細胞脫落的“假月經”現象。

十四、打嗝頻繁

寶寶打嗝,是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引起的現象。其實這是個很正常的生理性現象,媽媽不必過於焦慮。

另外,寶寶打嗝,不會因拍嗝而立刻消失,而是會打一段時間。有時是5~10分鐘,有時20分鐘,有時是30分鐘。

我們可以採取適當的方法來幫助他把嗝打出來。雖然有拍嗝,但不一定每一次都能拍成功,所以我們需要提前認知到這個問題,焦慮的心情才能夠有所緩解。

護理建議:

1、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在餵奶時要經常給他拍嗝,對於吃奶瓶的寶寶,他每吃60~90毫升奶後,就可以給他拍嗝。如果是母乳餵養寶寶,就趁著換邊時給他拍嗝。

2、如果寶寶吃奶時就開始打嗝,媽媽可以給他換個姿勢,試著給他拍嗝,或者幫助他放鬆下來,等不再打嗝了,再繼續餵奶。如果寶寶打嗝情況5~10分鐘還沒有停止,再給他喂幾分鐘奶。

3、在給寶寶拍嗝的時候,如果拍了幾分鐘還沒有把嗝拍出來。父母不用過於擔心,可以繼續給他喂幾分鐘奶。不是每次吃奶時寶寶都會打嗝,也不是每次拍嗝時,都能拍出來。

4、媽還可以在寶寶吃完奶後,再試著給他拍嗝,然後再豎抱20~30分鐘來防止吐奶。

5、如果寶寶經常打嗝,媽媽儘量選在他安靜時餵奶,不要在寶寶過於餓的時候餵奶,這樣做通常會減少吃奶打嗝的現象。

心疼!1個月大新生兒肚臍外鼓,愚昧的父母竟用刀片來放氣

十五、新生兒打噴嚏

打噴嚏是肌體從鼻道排除刺激物或外來物的一種方式,因為寶寶鼻腔狹小、無鼻毛遮擋灰塵、鼻道狹窄且短,鼻粘膜血管豐富,所以容易受到空氣和灰塵刺激,從而產生神經性反應,引起打噴嚏。

護理建議:

如果寶寶精神狀態一切正常,說明是生理性因素,持續觀察即可。

另外,由於寶寶鼻腔生理結構的問題,當有分泌物時,很容易出現鼻塞的情況,影響寶寶呼吸。當寶寶打噴嚏時,媽媽們要觀察寶寶鼻腔是不是有分泌物堵住,及時清理。

十六、生理性腿彎

這種現象是因為寶寶在子宮受空間限制,四肢呈屈曲狀,出生後可以自由伸展,但小腿會延續之前的輕度彎曲,所以會呈“O”型,這就導致新生寶寶到2歲之前,腿部看上去略彎曲,是常見的生理現象。

護理建議:

媽媽們不用為這種現象過於擔心,在寶寶出生2周後應每天堅持吃維生素D,促進寶寶對鈣的吸收,從而預防佝僂病。

十七、小兒臍疝

腸道的一部分在靠近肚臍處的上腹部肌肉開口突出來,就形成了臍疝。(簡單說就是肚臍那裡突出/膨脹 )

心疼!1個月大新生兒肚臍外鼓,愚昧的父母竟用刀片來放氣

大多數寶寶臍疝都不嚴重,會在1歲時或更長時間內自動閉合。

發現寶寶患有臍疝時,家長不需要額外做任何動作,更不要把肚臍眼膨脹的部位人為按壓下去。

家長可以儘量在寶寶哭鬧時積極安撫,減少哭鬧時間。

如果寶寶的臍疝在4歲仍沒有消失,或者顯示後再次出現,這時可能需要手術進行治療。只有少數寶寶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來把這個洞封閉上。

最後,小汙想說,孩子成長,家長先行。用科學育兒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告訴孩子,你是合格的爸媽,你可以做他們生命中的大樹,為他們遮風擋雨!

學習科學孕育、養育知識,對家長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何其幸運啊!

今日話題:

大家對於新生兒寶寶日常護理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麼?可以在留言區給小汙提問哦~

TAG: 寶寶黃疸吐奶出生新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