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檢查

影片載入中。。。

白細胞計數

【定義】指測定單位體積的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

【方法】顯微鏡計數法和血液分析儀計數法

【原理】顯微鏡計數法

用白細胞計數稀釋液(多為稀乙酸溶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並

破壞成熟紅細胞

後,滴入血細胞計數盤中,在顯微鏡下計數一定範圍內白細胞數,經換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種白細胞

顯微鏡計數法和血液分析儀計數法

【操作方法】顯微鏡計數法

0。38ml稀釋液+20μl血→混勻(棕褐色)→充池→靜置2~3min→計數(

低倍鏡,四角4個大方格

)→計算

【質量控制】

1。經驗控制

血塗片上WBC分佈密度與WBC數量關係

(1)與紅細胞數比較:紅細胞數/白細胞數約為500~1000:1。

(2)與血塗片白細胞分佈密度一致性。

血塗片上

WBC數/HP

WBC

(×10

9

/L)

血塗片上

WBC數/HP

WBC

(×10

9

/L)

2~4

(4~7)

6~10

(10~12)

4~6

(7~9)

10~12

(13~18)

2。計數誤差

(1)技術誤差:

透過熟練操作、儀器校準而減小,甚至避免。

(2)固有誤差:

是計數室內每次血細胞分佈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誤差。若白細胞數太低(<3×10

9

/L),可增加計數量(數8個大方格白細胞數)或減低稀釋倍數,太高(>15×10

9

/L),可增加稀釋倍數。

(3)有核紅細胞:

正常情況下,外周血中不會出現有核紅細胞。若出現大量有核紅細胞,其不能被白細胞稀釋液破壞,計數時與白細胞一同被計數,使白細胞計數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為:校正後白細胞數/L=校正前白細胞數×

(Y為白細胞分類計數時,100個白細胞中有核紅細胞的數量)。

【參考值】

成人:(4~10)×10

9

/L。

新生兒:(15~20)×10

9

/L。

6個月~2歲:(11~12)×10

9

/L。

兒童:(5~12)×10

9

/L

【臨床意義】

由於中性粒細胞佔白細胞總數的50%~70%,所以

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基本上一致

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檢測原理】

求得各種白細胞的比值(百分率);

各類白細胞的絕對值(白細胞計數值×白細胞分類計數%)。

【質量控制】

1。影響分類計數準確性因素

(1)細胞分佈不均:

體尾交界最佳

“城垛”式移動。

【質量控制】主要因素

(2)形態識別差異

①桿狀核和分葉核診斷標準差異;

②單核細胞和大淋巴細胞鑑別能力差異;

③染色較差的塗片,嗜鹼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難以區分。

2。影響分類計數精確性因素

臨床上如需觀察細胞數量變化作為診治指標時,

【臨床意義】

(1)生理性增多:Nsg>70%,絕對值>7×10

9

/L稱為增多。2葉核佔10%~30%,3葉核佔40%~50%,4葉核佔10%~20%,5葉核<5%。

1)年齡變化:新生兒白細胞較高(可達(15~30)×10

9

/L)。

第6~9d減至與淋巴細胞大致相等,4~5歲兩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2次交叉變化曲線,到青春期時與成人相同。

2)日間變化:在安靜、休息時白細胞數較低,在活動、進食後白細胞數較高。早晨較低、下午較高。一日內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

3)運動、疼痛、情緒變化:腦力和體力勞動、冷熱水浴、日光或紫外線照射等使白細胞輕度增高。嚴寒、暴熱使白細胞數高達15×10

9

/L或更高。劇烈運動、劇痛、情緒激動使白細胞顯著增高。

4)妊娠與分娩:妊娠超過5個月白細胞可達15×10

9

/L以上,妊娠最後1個月波動於(12~17)×10

9

/L,分娩時白細胞可達34×10

9

/L,分娩後2~5d內恢復正常。

5)其他:吸菸者白細胞計數高於非吸菸者30%(包括N、L和M)。

中性粒事兒真多

淋中6945兩交叉

安靜休息早晨低

其它情況均增高

(2)

病理性增多

機體的應激反應,動員骨髓貯備池中的粒細胞釋放或邊緣池粒細胞進入血液迴圈,增多白細胞大多為Nsg或Nst。

①反應性增多

四急一嚴一惡

②異常增生性增多

反應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見)

化膿性球菌、某些桿菌如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等、真菌、放線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狂犬病等、立克次體如斑疹傷寒、螺旋體如鉤端螺旋體和梅毒等、寄生蟲如肺吸蟲等

嚴重的組織損傷或壞死

嚴重外傷、手術創傷、大面積燒傷、凍傷、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內)

急性大出血如消化道大量出血、內臟破裂如脾破裂或輸卵管妊娠破裂等

急性中毒

外源性中毒如化學物質、汞、鉛、安眠藥、昆蟲毒、蛇毒、毒蕈等;內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癇、內分泌疾病危象等

惡性腫瘤

如非造血系統惡性腫瘤

異常增生性增多

為造血幹細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組織中粒細胞大量增生。

見於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細胞增多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白血病細胞增高為主,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症。

(3)中性粒細胞減低: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低於1.5×10

9

/L時,稱為粒細胞減低症;

低於0.5×10

9

/L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症。

見於:

①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流感等;

②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少數急性白血病;

③慢性理化損傷,如電離輻射(X線等)、長期服用氯黴素後;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等;

⑤脾功能亢進,如門脈性肝硬化、班替綜合徵等。

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1。增多:外周血嗜鹼性粒細胞絕對值超過參考上限(>0。05×10

9

/L)。

(1)過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蕁麻疹、潰瘍性結腸炎。

(2)骨髓增生性疾病:

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3)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

罕見,嗜鹼性粒細胞異常增多,達20%以上,且多幼稚型。

口訣:

過敏炎症骨髓增

嗜鹼粒白較罕見

2。減少

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妊娠、放療、化療、糖皮質激素治療、感染急性期。

淋巴細胞

1。生理性增多:

絕對值成人>4×10

9

/L、兒童>7。2×10

9

/L、4歲以下>9×10

9

/L。見於兒童期淋巴細胞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良性淋巴細胞增多性傳染病。

2)百日咳:淋巴細胞達30×10

9

/L,範圍為(8~70)×10

9

/L,以CD4陽性細胞為主。

3)腎移植術後:發生排異反應前,淋巴細胞絕對值增高。

4)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5)藥物:阿司匹林、氟哌啶醇、鉛、左旋多巴、苯妥英等。

傳單百日腎移植

淋白藥物淋增多

淋少放射腎化膿

3。減低:

見於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嚴重化膿性感染。

單核細胞

1。生理性增多:

外周血單核細胞絕對值計數超過0。8×10

9

/L。兒童較成人稍多,平均為9%,出生後2周嬰兒,可達15%或更多,妊娠時生理性增高與N變化相平行。

2。病理性增多:

見於某些感染(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等)、急性感染恢復期、活動性肺結核(如嚴重的浸潤性和粟粒性結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

1)某些感染:WBC達20×10

9

/L以上,外周血單核細胞明顯增多,達30%以上,以成熟單核細胞為主。

2)某些血液病: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可見單核細胞一過性增多。

3)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4)結締組織病:如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5)胃腸道疾病:如酒精性肝硬化,潰瘍性結腸炎等。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檢測原理】

用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同時破壞紅細胞和大部分白細胞,並將嗜酸性粒細胞著色,然後滴入細胞計數盤中,計數一定範圍內嗜酸性粒細胞數,換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數。

【操作方法】

0。38mlE稀釋液+20μl血→混勻→充池→靜置3~5min→計數(低倍鏡,兩個池,10個大方格)→計算

【試劑】

保護劑乙醇、丙酮、乙二醇。

著色劑溴甲酚紫、伊紅、固綠等。

破壞其他細胞和增強E著色物質碳酸鉀、草酸銨。

抗凝劑枸櫞酸鈉、EDTA。

防止乙醇和液體揮發劑甘油。

【參考值】成人(0。05~0。5)×10

9

/L。

【臨床意義】

1。生理變化

(1)年齡變化:

5歲以下兒童約為(0~0。8)×10

9

/L;

5~15歲約為(0~0。5)×10

9

/L。

(2)日間變化:

1d內有波動,白天低,夜間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恆定,與糖皮質激素脈衝式分泌有關。

(3)勞動、寒冷、飢餓、精神刺激:

使腎上腺皮質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增高,導致嗜酸性粒細胞減低。

2。增多

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0。5×10

9

/L。

(1)寄生蟲病

寄生蟲感染時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如血吸蟲、華支睪吸蟲、肺吸蟲、絲蟲、包蟲、鉤蟲等感染時,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分類可達90%以上,使用驅蟲藥後可逐漸恢復正常。

(2)變態反應性疾病

如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反應、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異體蛋白過敏、花粉症等。

(3)面板病:

如溼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

(4)血液病:

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常達10%以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脾切除後等。

(5)某些惡性腫瘤:

癌腫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如肺癌),是嗜酸性粒細胞對白細胞介素5(IL-5)和腫瘤細胞因子的反應。

(6)某些傳染病:

傳染病感染期時,嗜酸性粒細胞常減低,在恢復期時,暫時性增高。但猩紅熱急性期,如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酶能活化補體成分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7)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

包括伴有肺浸潤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過敏性肉芽腫、嗜酸性粒細胞心內膜炎等。

3。減低

見於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某些急性傳染病,如傷寒極期。

【注意事項】

1。時間:

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最好固定時間,以排除日間生理變化。

操作應在30~60分鐘內完成,否則嗜酸性粒細胞逐漸被破壞或不易辨認,使結果偏低

2。混勻:

嗜酸性粒細胞在稀釋液中易發生聚集,要及時混勻。又易於破碎,振盪不宜太猛烈。

白細胞形態檢查

【檢測原理】

血塗片經染色後,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作白細胞形態學觀察和分析。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瑞氏染色法、吉姆薩染色法、May-Grünwald法、Jenner法、Leishman染色法等。

TAG: 粒細胞109白細胞計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