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治病有法則?古代7大醫家各抒己見!實事求是才是第一要義

市面上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很多,很多其實是相反的。

比如有兵貴神速,也有欲速則不達;

有四兩撥千斤,也有響鼓用重錘;

有說要博覽群書的,

也有說要把一本書讀通讀透勝過讀幾百本書的。

有人追求兼濟天下,

有人追求獨善其身的。

養生治病有法則?古代7大醫家各抒己見!實事求是才是第一要義

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

養生到底怎樣才是好?古代醫家各持己見

關於養生的道理,市面上流傳的也不少,有說吃藏紅花好的,有說該天天吃三七,石斛一斤一斤買的不在少數,人參天天泡來喝的也不少見,還有冬蟲夏草,經常有人來問該不該吃,蒲公英是我都沒想到的,在我們當地居然也是“紅人”。

這個其實也不奇怪,我們中醫內部也有很多類似的理論。我們專門有門課,叫做《各家學說》,講的就是幾千年中醫歷史上那些鼎鼎有名的醫學大家,那些旗幟鮮明的口號,每個都講得很有道理,但是放在一起看,真是要目瞪口呆。

因為看病養生中醫最重要的點,在各個醫家那裡都有區別,甚至很多就是看起來是相反的:

養生治病有法則?古代7大醫家各抒己見!實事求是才是第一要義

比如

劉完素

認為,萬病皆由火作祟,闡釋了諸般疾病都由火邪導致,哪怕受了其他非火邪氣,最後歸宿都是火,臨床上把各種清火敗火下火輪得溜圓;

張從正

認為生病都是外邪所致,所以治病之法首推攻邪,中醫把邪氣排出體外的方法主要有三,汗、吐、下,張先生把三者運用得至精至熟;

易水學派的先鋒人物

李東垣

先生怎麼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身體的各種品類繁多的虛損,都是因為脾胃功能的虧損啊。而身體的調理,就要自然要從脾胃入手,他的著作《脾胃論》流傳甚廣,裡面寫的方子現在臨床上也相當常見。

他的學生

王好古

,認為生病是因為感受了陰邪,加上陰邪的日積月累導致身體問題的出現,而勞倦、稟賦、飲食生冷是原因所在,所以溫補脾胃是治療內傷疾病的首選。

朱丹溪

是中醫裡的滋陰學派的開創者,認為“陽有餘而陰不足”,所以滋陰才是當仁不讓。

張景嶽

好像不太同意,直接在書裡說,陽非有餘,不過算是同意後半句,陰亦不足,好傢伙,人家認為,陰陽皆不足的人更多。還創立了名方“左歸丸”來補陰,“右歸丸”來補陽。

徐靈胎

就是個憤青,專門寫書來罵張景嶽,說他是個廚子,創的左歸右歸就是把一大堆補藥放一堆,根本就沒道理可言。

還有醫家各用“補脾不如補腎”和“補腎不如補脾”來寫了一本書,引經據典,據理力爭,看起來誰都講得有道理。

那麼,到底是誰的道理是對,誰的道理又是錯的呢?這樣自相矛盾的道理放那裡,不可笑嗎?

脫離現實的道理都是空談

其實解決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

實事求是

,就是綜合現實的各種情況,天時地利人和,來選擇最適合當時情況的一個道理來實施。

所以說,不實事求、脫離現實來講的道理都是空談,都是掉書袋而已。

養生治病有法則?古代7大醫家各抒己見!實事求是才是第一要義

實施起來倒是也不簡單,因為因為人的眼界、學識的差別,因為各種錯誤觀念、因果業力的遮蔽, 會看不清真正的事實是什麼,會對現實情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人是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資訊來做判斷的,很多資訊會真心看不見。

比如病人伸個舌頭,其實透過系統訓練的醫家是能看出很多問題的,但是沒有這些背景知識的病人和家屬會什麼都看不出來。

同理,在面對其他問題的時候,有智慧的人可以看得很清楚,該做什麼樣的選擇,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心裡都會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腦子糊塗的人,就可能完全是個睜眼瞎。

所以三七、藏紅花、冬蟲夏草還是人參,

本身就是不同的藥,針對的也是不同的病證,你知道的越多,對號入座的選擇就會越正確。

而補脾還是補腎,補陰還是補陽,驅邪還是扶正,對應的是你面對的那個活生生的人,他的具體情況,先天稟賦如何,飲食如何,情志如何,是外邪還是內傷,兩者皆有是孰輕孰重,病情輕重緩急,方方面面考慮以後才能做判斷,所以不辯證就論治,不看具體情況就說如何治療,其實是耍流氓。

為什麼那些大醫家會說得那麼絕對?

跟當時的大環境是有關係的,所謂

無偏不成家

,你的觀點偏頗,你的口號響亮,是比較利於傳播的。

為什麼要傳播呢?因為當時的某個風氣太過氾濫,以至於影響了人們對某個很明顯事實的認識和後續的判斷。比如溫補之風太過,清熱解毒之流太盛。

養生治病有法則?古代7大醫家各抒己見!實事求是才是第一要義

所以不管是看病還是做其他的事情,最後還是要歸根於實事求是。道理知道的再多,不能選擇最符合現狀的道理,也是書呆子。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願大家健康開心

#大家健康超能團#@大家健康

TAG: 道理醫家中醫脾胃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