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前文我們共同探討了夏的起源,古人對夏天的喜愛,現代人與古代人夏天生活的差異,以及現代人在夏天幸福嗎?本文期望與大家共同嘗試一下夏天養心有捷徑嗎?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大家是否發現我們不經意間完全從唯心的角度,試圖以心外無物的方式實現“修心”的目的。其實,這樣做無可無不可!古來仁人志士走的都是這條路。“本來無一物,何來知寒暑”?可是,論道論佛,世間幾人可知?可達?所以,六祖惠能法師教導我們“不出世間,遍行世間”。就是說讓我們不要執迷於世間法,但也不要簡單地放棄世間法。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六祖慧能與神秀的故事,神秀言“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慧能祖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世很多人認為慧能祖師做的禪詩更能明心見性。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神秀做的禪偈更為適合。禪心就像放風箏一樣,要放在外面經歷風雨,看盡世態才能得到鍛鍊以顯真華。但是不能放著放著,線頭都丟掉,風箏就沒影了。這樣就會神馳氣散,元氣就會流失。元氣一失則身體會受損,沒有一個強壯的身體怎麼可能練成好武功?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唐代詩人賈島所寫的《劍客》一詩中寫道:“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是何等的瀟灑,豪邁。正是在這種情懷下,即使到了現代,武術的技擊作用已經不大的情況下,還是有很多人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苦練功夫。其目的就在於修身修心!以修身來內轉心性的變化。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可人這一生,從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諸多不如意的事發生,它們會擾亂你的心神,讓你煩惱,讓你憂愁,讓你難過,讓你心中佈滿陰影。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二折:“則被這東坡學士相調戲,可著我滿寺裡告他誰,我如今修心養性在廬山內,怎生瞞過了子瞻,賺上了牡丹,卻教誰人來替?”就是說只有經常的三省吾身,才能使自我的心性圓融。雖然每日與常人一般工作,學習,也能保有一顆安逸平和之心,正是“深源定自閒中得,玄用還從樂處生”。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自古以來修心路上多磨難,歷盡萬苦也茫然。更有眾多的學佛人說修心需要前世的慧根和今世的資糧。我個人覺得這有些故意造做了。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如何才能修心?佛又說“無所住而生其心”。相對於現世中芸芸眾生,受紅塵之沾染,尤其在炎熱的夏天,高溫溼熱的薰習,蚊蠅之干擾,如何才能修心,更何談修心的捷徑。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得其所吧!就我個人而言,有個三步修心法,與大家共勉。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第一步,安心。《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安心在於“知止”。尤其是在當下物慾橫流的財富社會中,信仰在缺失,初心和使命已經無處找尋,焦慮和抑鬱相伴而生,我們就像在一個巨大的儀器中小零件,被慾望的齒輪裹脅著,無奈地滾動滾動,永無盡頭。怎麼辦?——知止!停下來!回去找到自己的初心,就可以讓自己的心安住了!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第二步,靜心。把心靜下來,不要受外界的干擾,回到本心,也就是“致良知”。我們都學習了這麼多年的知識,讓我們用自己的所學來烤問一下——是非還能明辨嗎?良知還有嗎?還能誠心正意嗎?……那麼我們會一層層地剝去包裹在心外的醜惡,還原一顆鮮活的心,一顆象赤子一樣的純心!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第三步,放心。就是放下妄想之心,放下痴迷之心,放下不安之下,放下恐懼之心,放下焦灼之心……讓所有的安與不安的心都放下,不再向外攀援,回到當下,在無掛礙(無所住)中生起智慧之心。把心放空,無慮亦無得,自會得大快樂!

四時養心與文化之必然㈤

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修心的目的就是為了養心,養心就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心安定下來了,你才能過好生活,走好人生的路。我們修心、養心,不是為了避免煩惱和憂愁,不再難過,而是為了把心放寬,讓陽光照進心間,驅散心中的陰影。心中沒有了陰影,生活才會美好,人生才會充滿光亮!

TAG: 修心養心之心世間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