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膽囊癌並非憑空而來,醫生:膽道疾病大多數是吃出來的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在飲食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城市裡很少有吃不飽的人,大家都在想法子吃得更好、更精、更營養。

但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社會在進步,我們吃的東西卻在退步。

為什麼這麼說呢?

膽結石、膽囊癌並非憑空而來,醫生:膽道疾病大多數是吃出來的病

首先,從前的人飲食上有明顯的地域性。比如沿海一帶的人吃海鮮比較多,廣東福建一帶的人吃甜食比較多,四川湖南一帶的人吃辣食比較多,山西一帶的人吃酸食比較多,而現在隨著交通的發展,各省市交流增多,飲食的地域性就不強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糖尿病、痛風、一些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反而上升。

這些病很大程度上是吃出來的。舉個例子,世世代代生活在內陸的人,本來腸胃是不能消化海鮮的,可有的人特別喜歡海鮮的味道,一次吃太多,就容易誘發痛風和一些過敏性疾病。

有的人就餐完立刻就發病,有的人過一段時間再發病,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犯病是吃海鮮惹的禍呢。

膽結石、膽囊癌並非憑空而來,醫生:膽道疾病大多數是吃出來的病

再舉個例子,國內外的調查研究都表明,膽結石和膽囊癌的發病具有肥胖優勢。

什麼意思呢?就是越胖的人越容易患膽結石和膽囊癌。

近二十年我國肥胖體型的居民人數大大增加,從學齡前兒童到中老年,大腹便便的人大有人在。

無怪乎

《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篇》

說道“

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

”就是說,吃得精細、長得肥胖的人,形體很豐滿,不容易受外邪侵襲,而容易由內生出疾病。

膽結石、膽囊癌這些不就是內生出的疾病嗎?

其次,從前的人飲食有明顯的規律性。古代沒有那麼多娛樂活動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兩頓或三頓按時吃飯。

膽結石、膽囊癌並非憑空而來,醫生:膽道疾病大多數是吃出來的病

可現代人於工作繁忙,娛樂活動也多,經常把早飯推遲到中午才吃,晚飯推遲到凌晨才吃,這就給脾胃、腸道、肝—膽系統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這樣飲食無節律,對身體的損耗很大。

不吃早飯的人容易得膽結石。因為在早上,膽囊需要胃消化食物的刺激來排洩膽汁,如果不吃早飯,膽囊淤積了一夜的膽汁就排不出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結石。

現在不少上班族經常午飯吃得很湊合,晚上海吃一頓,到第二早晨也沒有胃口,也就不吃飯,這樣是很傷身體的。

且不說一上午能量不足,精力不充沛,單單是罹患膽結石的機率都要比正常吃早餐的人高出好多。

再者,午夜12點至1點是膽經旺盛的時候,這時候膽經需要休息,不適合讓它亢奮起來,如果這時候還在外面K歌、打麻將吃宵夜的話,膽經就要亢奮起來去幫助胃消化它接收的食物,這樣經就容易堆積很多代謝廢物,出現肝膽的溼熱。

膽結石、膽囊癌並非憑空而來,醫生:膽道疾病大多數是吃出來的病

所以很多人吃完宵夜後會覺得口乾、口苦。

最後,從前的人飲食有明顯的季節性。他們順應四季,地裡長什麼就吃什麼,吃的都是天然食品。

但現在市面上很多反季節的水果和蔬菜,這些食物逆季節而生,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生命能量也發生了變化。

草藥講求採摘時間,是因為其有性、味、歸經。食物也是一樣長期吃人為改變了生長時間和地點的食物,食物裡改變了的成分也就跟著進入人體,一點點地產生紊亂資訊,積累到一定程度,人的身體狀況就會發生變化。

膽結石、膽囊癌並非憑空而來,醫生:膽道疾病大多數是吃出來的病

這種變化是好是壞仍未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食物帶給身體的細微變化,短期之內尚讓人察覺不到。

孔夫子很早就提出“

不食不時

”,即不吃不在當前季節生產的東西,才是養生之道。

寫在最後:

●患有膽囊炎、膽結石的人需要忌油膩飲食,比如紅燒肉。如果非常想吃,可以在吃肉的前後搭配一份涼拌的茴蒿,用茴蒿清肝膽溼熱的作用來減輕油脂的負擔。

●罹患泥沙樣膽結石的人,可以用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煎水代茶,久喝有排石作用。

●在中醫看來,痛風有溼熱痺阻的病理因素。在西醫看來,痛風多數有嘌呤代謝障礙,需要綜合治療。在痛風發作急性期,不建議進行區域性理療,否則會刺激痛風石生成。

TAG: 膽結石痛風食物飲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