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次《劍雨》

昨日重映

再看一次《劍雨》

再看一次《劍雨》

最近重看老片的第二篇。

《劍雨》上映於2010年的中秋檔,我記得清楚,當時同檔期對陣的是徐克與陳國富合作,劉德華主演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兩部電影我都有買票,當時的票房競爭我記得是徐克勝了,贏得好像還不止一點。但觀影感受上,覺得《劍雨》要好過《狄仁傑》,好很多。

再看一次《劍雨》

《劍雨》的導演是臺灣的蘇昭彬,彼時在臺灣也是大編劇大導演,擔任過經典恐怖片《雙瞳》的編劇,也執導過《愛情靈藥》和《詭絲》,不過在內地名聲顯然還不夠,所以當時宣傳上一直突出監製吳宇森的名字,把電影包裝成吳宇森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電影也在講偽裝,一群殺手都是兼職,有自己的日常身份和工作。

這是《劍雨》和《狄仁傑》最大的不同,同為古裝武俠,《狄仁傑》是講廟堂,講政治陰謀與權力鬥爭;《劍雨》則是講江湖,講武林人士與販夫走卒引車販漿之徒共存的江湖。

再看一次《劍雨》

有人說《劍雨》是《臥虎藏龍》後最好的武俠,這種比較其實缺乏參照系,不值得特別討論。李安以文人的思路拍武俠片,《臥虎藏龍》努力探尋人心,動作設計則繼承於戲曲,完全脫離了徐克、程小東的香港武俠體系。香港的武俠系統本質是特效和剪輯,是漫畫式的分鏡,好萊塢超級英雄的拍法,而李安沒有遵循這種思路,更古典更東方,所以看慣了香港武俠片的中國觀眾不適應,而美國觀眾覺得很新鮮,很喜歡。

《劍雨》算是一種迴歸,現在很多人說它是傳統武俠,不過是迴歸的90年代香港電影的風格。形態上,它更像一部香港武俠電影,所以喜歡港片的觀眾會覺得又找到了熟悉的味道。但氣質又不完全一樣,特別是在角色設計上,電影裡的江湖是有煙火氣。

再看一次《劍雨》

過去的武俠片,武林人士不用考慮柴米油鹽,甚至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但《劍雨》裡寫了殺手們的生計,有人淨身當公務員,有人開油鋪,有人做麵條,有人變戲法,大家除了做任務,平時各有各的生活,像是一群興趣愛好者協會,這很有意思。

劇情有個很大的反轉,當時有人嘲笑說吳宇森把自己的經典電影復刻了一遍,但其實除了“換臉”元素,兩部電影沒太多相似點。鄭雨盛這個演員選得極好,演老實人時他不會太搶鏡,但帥起來是真帥,反而讓楊紫瓊有點尷尬,楊紫瓊的演技和武戲都沒有任何問題,唯一的遺憾是跟鄭雨盛不太來電,愛情戲缺乏化學反應,反而之前的林熙蕾很適合,但她只是客串,戲份很快就結束了。

再看一次《劍雨》

另一個反轉是關於“羅摩遺體”的秘密,真實答案讓劇中角色和觀眾都大吃一驚。大家都以為是絕世武學,但沒想到是為了夫妻生活。有觀眾對此吐槽,但我覺得是絕妙的設計,而且非常蘇照彬。他非常喜歡做這種消解莊嚴的設計,巨大的驚天懸疑背後,可能就是簡單的精蟲上腦。江湖血雨腥風,最後還是為了“過日子”,這條線在電影裡一直貫徹得很好。

再看一次《劍雨》

當時因為要跟“狄仁傑”競爭,所以《劍雨》被包裝成了大片,但骨子裡這不是一部大片,它是儘量在往小了講故事,講江湖裡的大人物,也不過都是普通人。

當然《劍雨》的優秀不僅只是想法或創新的勝利。

再看一次《劍雨》

更重要的是電影劇本做得非常紮實,這也是編劇出身的蘇照彬的優勢。故事談不上新鮮,一個傳統的復仇故事,但細節很足。人物多且每一個都有個性而鮮活,角色之間有非常好的互動。生活氣不止是一句口號或一個概念,它實際需要大量的細節填補,不突兀不虛假不矯情,說起來簡單,但大部分的武俠電影其實沒做到。

《劍雨》元素豐富而不亂,蘇照彬顯然是對各種型別電影元素都無比熟斂,懸疑、神秘、幽默、驚悚、武俠,縫合得非常精巧。當然電影肯定也有些遺憾,比如結局很潦草,遠不及江阿生反轉的那段精彩,演員之間有明顯按咖配戲的意思,為此也犧牲了敘事。電影也努力想要做出“大片”的架勢,但骨子裡是小的,也和導演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時常顯得糾結。

再看一次《劍雨》

這些為票房為商業而做的妥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些遺憾在上映時不免惹來吐槽和批評,但現在十幾年過去再看,你不必抱著成就一部影史經典的期待,也沒有和哪部電影要一決高下的執念,就覺得即便有缺憾,也是會讓人喜歡和值得一再回看的武俠電影。

所謂大成若缺,是不是最好,反而不重要了。

END

這是“吃電影”2022年第11篇推送

吃電影

生活只是聽和聲音

微信公眾號ID :even2movie

劍雨

TAG: 劍雨電影武俠狄仁傑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