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觀後感三篇

《天才少女》觀後感三篇

導語:《天才少女》是由美國福斯探照燈公司出品,馬克·韋布執導,克里斯·埃文斯、珍妮·斯蕾特、奧克塔維亞·斯賓瑟、琳賽·鄧肯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個天才小女孩在被發現數學天賦後,舅舅和外祖母圍繞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蘿莉觀後感吧!

《天才少女》觀後感三篇

電影《天才少女》觀後感一:

昨天,看了一部老美很溫馨的片子《天才少女》。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七歲的少女擁有非凡的數學能力,這個年紀已經可以向千禧年七道數學題發動攻擊了。當然,影片的焦點不是少女如何厲害,而是在於舅舅和外婆對於這個少女的培育方式發生了爭執,最後對簿公堂。

其實,這也是歐美雞湯界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就是如何培養超凡能力者,可以延伸到各種超級英雄超級能力中去。

在中國古代,也有對這類問題的思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孫臏師兄弟。鬼谷子先生在這個故事中就給出了明確要求,人才培養德育第一,智力技巧其次。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個要求也是儒家思想教育和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仙俠神話更是多次對此進行演繹,都是考驗品德而不是才華。

那這裡再回到電影中來,少女的舅舅因為天才姐姐被老媽培養成了數學工具,最後自殺,所以只想讓這個侄女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在充分保障少女的交際,玩耍的情況下再考慮天才能力,不想讓侄女再次變成她母親一樣自殺;而祖母則是隻要求才能的培育,對於正常的普通人生活交際根本不理會。

要是這個少女放在中國,大概不會產生這方面的爭論,因為中國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德育第一,智育其次。但這麼說其實太空洞了,因為品德的培養只需要父母老師平時的言傳身教就可以了,不需要天天講大道理,平常還是進行智力才華的教育。

那天才兒童如何培養?中國幾十年也進行了一些思考,尤其少年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被社會廣泛爭議?畢竟,將天才兒童放在普通孩子中,沒有共同語言是很常見的。

個人認為,其實天才兒童的培養最好採取集中培養的方式,讓天才集中在一起,彼此交流,很有好處。要是條件無法做到,單獨放養,也應該結合影片中奶奶和舅舅的方式,才華教育為主,德育也不要丟下。

這裡個人反對兩個極端:將天才當普通人培養和將天才當工具培養。

電影《天才少女》觀後感二:

一部《天才少女》又讓教育成為一個話題,關於成為天才還是先做少女。雖然現實生活中像小瑪麗一樣的天才少女少之甚少,不過誰說影片就沒有現實意義了呢?

首先說這部片子,主要圍繞對於一個具有數學天賦的七歲小女孩,應該從小開發她的天賦培養她成為一個數學家,還是順其自然,還其一個快樂童年的故事展開。不過影片中的天才少女又不止小女孩一個,小女孩的媽媽黛安也是其中之一,只是黛安已經自殺不曾出現,只能透過女孩的舅舅和外祖母的描述來還原。

同為天才少女,瑪麗和黛安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黛安的母親伊芙玲曾經痴迷數學研究,卻因嫁人生子無奈放棄數學事業,再加婚姻並不幸福,她的內心是不甘的,而這時女兒黛安卻遺傳了她的數學天賦,於是她內心深處又燃起希望,並寄託在女兒身上,從小她就將女兒塑造成一個數學天才,精心策劃並培養,以至於黛安從未上過高中,從未參加過舞會,從未看過橄欖球賽,被迫與初戀分手,與渣男生下孩子,最終喪失生活的希望,自行結束了生命;與媽媽一樣有著數學天賦的瑪麗則幸運得多,雖然很小就沒了媽媽,也從未見過父親,不過好在媽媽生前將其託付給了值得信賴的舅舅,人生就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同黛安一樣,舅舅弗蘭克從小也接受著嚴苛的教育,長大後也有所成就,成了知名大學的教授,不過幸運的是弗蘭克不是天才,所以他沒有姐姐黛安那樣特殊的教育,也就沒有過於畸形的人生,姐姐死後,他開始反思,造成這一切的原因,為了不讓瑪麗重蹈覆轍,弗蘭克辭去了工作,帶著瑪麗來到了一個海邊小鎮,成了一個修船工,為的是讓瑪麗過一個真正的童年[lizhigushi。com]。而這時,瑪麗的數學天賦展現出來,不甘的外祖母找到他們,要帶走瑪麗,讓她變得像媽媽一樣優秀,由此故事矛盾激發。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呢?

首先,影片中外祖母因對自己的人生不滿,就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子女做法,讓我想到曾經看過的另一部電影《告白》,片中男主角小男孩的母親的做法與外祖母如出一轍,自己的科研事業因婚姻家庭受到影響,就把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妄圖利用孩子來達到自己的最終夢想,一旦現實和理想產生分歧,就難以承受,甚至怪罪孩子,最終小男孩性格極端,小小年紀就殺了許多人,而黛安則殺死了自己。

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偏差。

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一點,我們從瑪麗學校的校長和專為天才兒童開設的橡樹學院就能看出,社會對於天才兒童的教育方式其實是和外祖母一致的:格外突出培養。在他們看來,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出現,就要和普通孩子區分開來,著重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利用他們價值,發揮最大的作用。

這不僅讓我想到不久前的一檔節目叫《神奇的孩子》,每一期節目都會請到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尋常能力的小朋友,這些小朋友有的是有著超強記憶能力,有的是是對數學有著過人天賦,還有的是在某種競賽有著突出成績,而他們小則四五歲,大則十多歲,都還沒有形成正確鮮明的價值觀,是非觀,這樣在節目中作秀,被媒體大肆報道,被人們指點談論,且不說他們日後是否有更大的成就,只說當下會給他們造成的影響是好是壞都不知道,或許他們會因為人們的讚譽而驕傲,變得狂妄自大,或許他們會有更大的壓力,改變原本的生活,或許他們的父母會格外培養孩子的某一方面能力,從而忽視其他方面,使孩子不能全面發展,或許或許有太多我們無法預料的遺憾發生。

同時,有些孩子他們並非天才,只是在父母社會的高壓下,多上了幾個補習班,少年宮,比同齡人更突出一點,也會被冠上天才的名號,這樣的孩子難道不可悲嗎?這樣的自欺欺人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但也有人說,如果孩子的天賦不能被開發,能力不能被培養,那麼只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一般,最終落得個“泯然眾人矣”。可是我們又怎麼能輕易決定孩子的未來呢?誰知道他們要的是成為突出的人還是平凡的人呢?因為父母要讓我們優秀,社會要讓我們優秀,就必須要有一個優秀的人生嗎?請恕我不能苟同。再者說,方仲永的悲劇不正是因為其父親拉著他到處給人炫耀,耽誤其進一步提高造成的嗎?而這和如今所謂天才兒童到處作秀又有什麼區別?同樣地,就算方仲永的父親選擇完全相反的做法,一心一意,抱著讓孩子考上狀元的心態去培養他,方仲永就真的能考上狀元光耀門楣嗎?我看也未必吧。就像剛上幼兒園的我們天天想去上學,就是因為好玩有趣,而當學習與中考高考,成績名次相聯絡,我們有的怕也只是壓力和責任吧。真正的熱愛和興趣已經離我們太遠了。

所以,對於天才,我們能做的只是引導,並非塑造。

所以,孩子終歸是孩子,就算他們有什麼過人的天賦,也不能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社會差別對待的理由。

所以,讓孩子做天才之前,還是先讓他們做孩子吧。

要知道很多偉人小時候也並非天才,而那些少年天才也並非都有偉大成就。誰知道那些平凡普通的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牛頓呢?

觀後感三:

影片的開頭最先吸引我的是美美的蘿莉,美蘿莉又有演技真是太有殺傷力了~~

一開頭Mckenna Grace就演出了那個有特殊天賦,又有點不懂世事的小女孩,躺在舅舅身上那一段和把舅舅當成樹爬來爬去那段,生動傳達了兩人的依戀和信賴。截圖真是體現不了活人的可愛~

故事情節基本就是劇情簡介那樣,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意外曲折,卻也有懸念和小感動小歡樂吸引人一直看下去。美隊演的舅舅也挺可靠和真誠的。

舅舅來找回蘿莉的戲算是戲的高潮和尾聲了,蘿莉哭的好真實,看到這裡不感動的人應該很少吧。

最後外祖母林賽鄧肯的爆發戲也非常有說服力,情感爆發,卻依然理性的女人啊~

整體而言,故事沒有歇斯底里,也沒有絕對壞人,電影中呈現的理性探討也是美國社會讓人嚮往的原因之一吧。作為電影而言,算是溫馨的小甜品吧

TAG: 天才少女孩子培養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