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越少,事越大。《道德經》這一章只有21個字,到底講了什麼?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第四十章,看起來平平淡淡兩句話,僅僅21個字,在整部《道德經》裡是字數最少的,卻獨自佔了整整一個章節,這兩句話為什麼這麼重要?它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話越少,事越大。《道德經》這一章只有21個字,到底講了什麼?

這句話的解釋有很多種。

比如我有一個90年出版的本子,上面的解釋是這樣的:“道”的運動變化是迴圈往復的,“道”的作用渺小而無形。

天下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看得見的有形質產生於看不見的無形質。

這裡有兩個關鍵字,一個是“反”,一個是“弱”,這個本子裡把“反”解釋為迴圈往復,把“弱”解釋為渺小而無形。

這樣看起來,這兩句似乎平平無奇,而且也很能夠講得通。

話越少,事越大。《道德經》這一章只有21個字,到底講了什麼?

但是到了帛書本里,這兩句話有了微妙的變化。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二句一字之差,變化不大,暫且忽略不計,第一句加了兩個字,多了兩個標點,但這句話讀起來的感覺和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用第一種解釋明顯行不通了。

那這句話在這裡應作何解釋呢?

這裡的“反”字,反方向、相反、翻覆,似乎更恰當;而“弱”字,氣力小、勢力差、弱小、柔弱就更貼切一些。

那麼這句話是不是可以引申為:“反方向、顛覆常規是道的運動規律;柔弱是道的作用或使用方法。”

這兩種解釋,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呢?

話越少,事越大。《道德經》這一章只有21個字,到底講了什麼?

如果我們孤立的來看這一章,似乎這兩種解釋皆可,皆說得通,但是和全文聯絡起來,就不一定了。因為理論上只應該有一種解釋是行得通的、最準確的。

老子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聯絡起《道德經》裡的這些智慧謀略之語,我們還認為他是泛泛的論道之語嗎?

話越少,事越大。《道德經》這一章只有21個字,到底講了什麼?

有人曾把“反者道之動”引申為“捧殺”,比如你不喜歡一個人,看不慣一個人,你不要和他對著幹,你要捧他,把他捧得飄飄然,讓他忘乎所以。

“弱者道之用”,即便你做了壞事,但是有人來了,你要裝的很可憐、很無辜,裝出很柔弱的樣子,那麼你就能得到更多道義上的支援。

話越少,事越大。《道德經》這一章只有21個字,到底講了什麼?

又比如孫子兵法講: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遠而示之近,近而示之遠,隱真示假,欲擒故縱,都是“反者道之動”的最好註解和例項應用。

至於第二句,一句成語就搞定,遮遮掩掩說了半天,不就是三十六計中的四個字“無中生有”嗎!

話越少,事越大。《道德經》這一章只有21個字,到底講了什麼?

很多人喜歡看《道德經》,我覺得《道德經》有一個很重要的好處和妙處,就是每一句話你都可以有多種理解和解釋,而且不管哪一種還都能說的通,都能夠講得過去,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人可能會覺得第二種解釋,有違“道德”的本意,我倒覺得是我們對道和德有不同的理解。具體可參看拙作:“道高於德,道和德不是一回事。理解《道德經》應避開的三個誤區。”在此不作贅述。

話越少,事越大。《道德經》這一章只有21個字,到底講了什麼?

其實道家學派、黃老之術,並不像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過多地涉及到善惡之辯,他的本意只是讓我們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活得更自由、更灑脫一些。

而這個自由不僅僅是精神上的,還有形體上的。

試想一個人如果不能應付人情世故,做不到有禮有節,進退有度,遊刃有餘,動輒被是非好惡所牽絆,那麼一個人的形體自由、心靈自由,又從何談起呢?

所以看《道德經》,我們未必要學會一種進攻,但一定不能少了一份進退自如的明哲。

TAG: 道德經解釋之動反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