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金某,來自白山黑水

入主中國後,滿人不僅要警惕南明的反撲,亦要處理漢儒對“華夷”身份轉變而發起的挑戰。起初,清政府透過製造“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秀了秀肌肉,但隨著局勢趨緩,他們也深知自己是蚍蜉撼樹,遂著手於漢化。

作為推動大清統一的民族領袖,康熙卻在“華夷”問題上開了綠燈,四十八年(1709)某日,他就跟時任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逗起了咳嗽,康熙問道:“山東山脈從何而起?”

李光地:“大約起於陝西、河南。”

康熙:“光地啊,明顯是關外的長白山啊!你看這長白山就好比龍頭,而泰山則是龍尾。”

李光地忙問:“那龍身呢?”

康熙:“藏在渤海里了。”

李光地深知,這是皇帝給自己找的臺階,畢竟得要面子。而事實上,大清能以外族主政中國兩個半世紀,這也絕非偶然,相比成吉思汗蒙古人,滿清皇帝更加精明職業,除了生活上克己復禮,大小事都愛模仿漢人,並不惜摒棄祖制。

本人金某,來自白山黑水

談到民族融合,康熙應算先行者也是出色的執行者。為了滿足前明士大夫對故國的寄託,康熙開設“博學鴻詞科”,並將所有取士任命為史官,全心致力於《明史》編纂。

眼瞅各地反清活動匿跡,康熙便率諸王、百官,先後赴曲阜孔廟和南京明孝陵參拜,再次博得漢人好評,不久又頒佈《聖諭十六條》,全力推行儒術。

至此,你要說康熙陽奉陰違也沒有問題,畢竟作為異族領袖,很多事還需親力親為。只是,當他不斷喜得龍子,卻毅然採用

漢製取名

時,就連身邊最親的大臣也才看明白,陛下原來在玩真的。

我們先看看之前的故事。

俗話說“人如其名”,人的名字往往會左右他的命運,有底蘊的家族對起名就最為重視,更別提皇族了。

然而,在明知福陵是父親努爾哈赤陵寢的情況下,皇太極愣是把兒子起名為福臨,完全沒有避諱。

等福臨成了順治皇帝,他又把次子起名為福全,這就有些搞笑了。按漢族傳統,名字首字相同的人基本都是哥倆,比如前朝的朱高熾、朱高燧,以及朱厚照、朱厚熜兄弟。而福臨這樣一搞,無非給自己招來個弟弟。

除了詭異的福全,福臨還生下了牛鈕、玄燁(康熙)、常寧、奇綬、隆禧和永幹,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家人。

直到玄燁繼位,這位尊儒重道的皇帝果斷做出了改變,即效仿漢制,正式將諸皇子名字

首字

欽定為

“胤”

,將皇孫欽定為

“弘”

,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多年以後,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先後捲入“九子奪嫡”事件,終於有了一家人的樣子。

老四勝出之後,他又強行把別人名中的“胤”改為

“允”

,僅自己保留“胤”字,其中老八、老九最慘,先是被喚作允禩、允禟,不久又被賜名“阿其那”“塞思黑”,即滿語豬、狗之意。

話說雍正精明刻薄,這肯定與家族的建儲風波不無關係,從努爾哈赤到康熙,滿清每一次政權輪替都不曾平靜,所以雍正即沒特意培養接班人,又不公開設立太子,而是當眾把密詔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等時機一到,弘曆(乾隆)便被推上了皇位,諸弘無奈吃了個悶虧。

透過秘密建儲,大清政局波瀾不驚,之後便是一攬子“規矩”來襲。

本人金某,來自白山黑水

乾隆繼位時,清軍入關已近百年,前有康熙爺爺武功蓋世,後有雍正爸爸文治嚴明,而他所能做的,無非是盡最大努力慢一點來消耗財富,但終究是有大把時間來遊山玩水,打發閒情逸趣的,故自稱“十全老人”。

體現在起名方面,乾隆就把雍正沒空打理的事情做全了,一口氣欽定

“永”“綿”“奕”“載”

四字,左右了未來四代人的命運。

嘉慶帝永琰和道光帝綿寧,父子不幸被貼上“嘉道中衰”的標籤。而明理人都知道,嘉慶對內興修水利、賑濟災民,對外擊抗擊英軍,嚴禁鴉片,道光則在父親的基業上崇儉倡廉,持續深耕,若沒有西方的工業革命,父子功績至少不弱於乾隆。

在很多場合,嘉、道都展現出了正直和友善。同樣是改名,嘉慶就不如他爺爺雍正腹黑,即保留了兄弟們的“永”字,而把自己的“永”改為

“顒”

[yóng],從此叫愛新覺羅·顒琰。

道光如出一轍,登基後,他借用金太祖完顏旻(完顏阿骨打)的

“旻”

字替代了原先的“綿”,改叫愛新覺羅·旻寧,而他的兄弟仍保有“綿”字。

此外,道光還仿效他乾隆爺爺,欽定

“溥”“毓”“恆”“啟”

四字,開始安排曾孫一代。溥字輩我們知道溥儀、溥傑,恆字輩也有金恆源先生,為清史研究者,啟字輩有啟年、啟功等藝術家,他們都是道光皇爺爺的傑作。

後來,先有咸豐帝奕詝欽定

“燾”“闓”“增”“褀”

四代,再有宣統帝溥儀瘋狂定下“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代人,時值滿洲國康德五年(1938),溥儀頗有秦始皇的風範。

本人金某,來自白山黑水

淺談了首字,接下來我們聚焦次字。

無論是胤禔、胤礽、胤禛、胤禩,他們名字的

次字

皆為“礻”字旁,而孫子這輩,像弘曆(曆)、弘暉、弘昀、弘時、弘晝、弘曕等皆是“日”字旁,即凡康熙親兒子、親孫子,起名必須符合以上兩點,除非這孩子不受待見。而康熙的兄弟們就不必遵循,例如他二哥福全的兒子保泰和保綬,即不見“胤”字,也沒有“礻”字旁,旁支自有規矩。

到下一輩,嘉慶(永琰)和他的親兄弟永璜、永璋、永珹、永琪等皆是“王”字旁,包括他堂兄弟永珅(弘時子)、永瑛(弘晝子)、永瑹(弘曕子)等亦如此,這無非都是乾隆的安排。

但是,嘉慶的從兄弟就沒有這些“待遇”了,比如胤禔的孫子就叫永存、永託;胤祥的孫子叫永喧,“口”字旁;胤禩、胤禵的孫子分別叫肅英額和常安保,甚至沒混上“永”字。

再看道光這代,綿寧(寜)和他的親兄弟綿愷、綿忻、綿愉都是“忄”字旁,世人看見這些名字就知是皇族正支,那得必恭必敬。同時有旁支新添男丁,若有乾隆或嘉慶特許,賜名“綿”和“忄”字旁也不是沒有,否則就算僭越。

另外,由於前三個兒子奕緯、奕綱、奕繼統統早亡,道光便用“言”字旁替代了“糹”,將老四定名為奕詝,果然得到了咸豐帝,其他如奕訢、奕誴、奕譞等也皆長壽有為,這便讓皇室對起名愈加迷信,漸走火入魔。

事已至此,

君臣、嫡庶之分

就徹底體現在了人名之中。所謂“人如其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發動的“辛酉政變”,這也間接給大清敲響了喪鐘。

彌留之際,咸豐帝奕詝安排了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來輔佐六歲的載淳(同治),時稱“顧命八大臣”。八人中後三位是漢臣,大可忽略,而前五位只有載垣、端華、肅順為愛新覺羅氏,也不在多數。

話說載字輩以“氵”字旁為正枝,如載淳、載湉(光緒)、載灃、載漪等人,而載垣這種“土”字旁的旁支自然低人一等,更別提端華、肅順了,所以這“八大臣”在皇族內部幾乎沒什麼威望。反觀慈禧年輕氣盛,又得到了咸豐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訢的支援,這就是所謂的“名正言順”,把握自然十足。

政變過後,甭管您什麼偏旁,愛新覺羅從此得屈尊於葉赫那拉,再怎麼改名,也沒有作威作福的資本了。

(完)

本人金某,來自白山黑水

- 往 期 文 章 推 薦 -

本人金某,來自白山黑水

本人金某,來自白山黑水

本人金某,來自白山黑水

TAG: 字旁康熙阿哥乾隆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