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1992年,一部《文化苦旅》火遍了全國各地。

與此同時,這部優秀散文作品的作者 餘秋雨 也在文學界名聲大噪,不過,伴隨著名譽而來的,社會各界就出現了很多對他的各種爭議。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他曾經從大學校長的職位上辭職遠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看淡一切;

也曾在最輝煌的時候拋棄糟糠之妻,離婚另娶了小自己16歲的漂亮妻子;

還有石一歌事件”、“詐捐事件”,鬧得人盡皆知。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那些對餘秋雨質疑誹謗的聲音幾乎是在一瞬間鋪天蓋地地襲來。

甚至還出現了《餘秋雨現象批評》、《審判餘秋雨》、《餘秋雨是否應該反思》等1800多篇誹謗他的黑稿,把這個憑《文化苦旅》一書封神的知名作家推上了風口浪尖。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對於餘秋雨,不少文學作家也做出了評價:

易中天在很多場合,他都點名不點名地對餘秋雨表達過嘲諷、揶揄,並且稱他為“某先生”。

陳丹青覺得餘秋雨一心想做官,想享受權利的快感,在一次訪談中評價餘秋雨:“這讓我對他的最後一點尊敬都消失殆盡了。”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不過在無數的評價中當屬王朔的評價最為犀利:

喜歡王朔的人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就是因為他的文學作品太經典,而且看過的人都會說他厲害。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他的真性情,而且敢說敢做的流氓文人氣質沒有誰比得上他。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王朔毫不可氣地評價說:

“餘秋雨在文學界真的不入流,寫點遊記,那叫作家嗎?……我覺得餘秋雨已經是一個不青春的青春作家了。還來這一套,席慕蓉他們早搞過了,比你搞得地道多了。”

他覺得餘秋雨寫的遊記也不過如此,無法稱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只能算“冒充文人”。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傳聞,兩人之間的矛盾是源於,餘秋雨想要憑藉自己評委的身份收編王朔,結果直接被王朔怒懟,稱其:“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我認識誰也不認識他,他出名比我晚,是我晚輩,說他幾句怎麼了?”

面對外界的質疑和謾罵,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對於這些爭議,餘秋雨曾經表態過,自己被一些人利用了,他比竇娥還冤。再後來,餘秋雨不再關注這些非議,就像他自己說的,自己做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又出了名,那些非議就來了。

餘秋雨先生對這一切沒有做任何反駁和回擊,他只說了8個字:“馬行千里,不洗塵沙。”連解釋都懶得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匹千里馬要走很遠,身上肯定有很多塵土和泥沙,根本沒有時間去洗,整天在河裡洗澡的馬肯定不是千里馬。

我覺得,餘秋雨這段話已經把“馬行千里,不洗泥沙”解釋得相當透徹了。千里馬如此,人也是如此,既然選擇了走這條路,就不應該因為路途中遇到的風沙而分心,反而更應該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總有一些人認為,文人就應該站在人文高地,立身於象牙塔中安心做學問,才能不失文人高潔。其實無論你我身處何地,如何被世俗的煙火渾染多長,被紅塵染缸浸泡多久,只要守住心中的一份寧靜,那麼便是永遠如人生只如初見。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拋開對他的人生非議,他的作品真的非常值得每個人品讀

1991年,已經是大學校長的餘秋雨向學校遞交了23封辭職信,在“裸辭”之後,餘秋雨背上了自己的行囊,只帶了一件棉襖,就開始了文化探索之旅。他將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都集結在這本《文化苦旅》中。

王朔評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迴應:馬行千里,不洗塵沙

當時《文化苦旅》一經出版,立刻引起社會巨大反響。並在全國乃至世界掀起一股文化散文熱潮。至今不衰。曾有人說:《文化苦旅》一本書就可以養活一家出版社。

TAG: 餘秋雨苦旅王朔文化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