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一統六國的趙國,為何會成為歷史上最難以啟齒的國家?

趙國,戰國七雄之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兵精,甲于山東諸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四十萬大軍。全國精壯為之一空,家家舉喪,戶戶孝服。

秦國大軍趁機進攻趙國國都邯鄲,企圖一舉攻滅趙國。趙國上下死守都城,其後在信陵君率領的魏軍和楚軍的援助之下,捱過了漫長而慘烈的邯鄲守衛戰,打退秦軍。

趙國上下本以為可以有一段時間來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沒想到,麻煩又來了!

唯一作為周天子的宗室皇親傳承之國家,燕國一直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而看低其餘六國諸侯。歷代君王念念不忘的還是開疆闢土,重塑先祖的榮光。

但是由於地處北疆苦寒之地,又與齊、趙兩強接壤。燕國曆史上除了樂毅伐齊的曇花一現外,此後國力沒有太大的發展。一直都是小姐的身份丫鬟的命。

【關注】一統六國的趙國,為何會成為歷史上最難以啟齒的國家?

燕趙之戰的起因

戰國時期,燕趙兩國國境相連,作為歷史“友邦”,兩國一開始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

公元前318年,燕趙兩國國君會盟於阿城,確定了聯盟關係。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伐齊,趙國首先響應,派軍支援燕軍的行動。

但是長平之戰後,燕王眼看趙國中衰,便有了趁火打劫的心思。

燕王喜派大臣慄腹帶五百金前往趙國慰問,明為慰問實為探聽趙國的虛實。

慄腹在趙國,看到趙國大敗之後的慘狀。他回到燕國後,對燕王喜提出進攻趙國的建議,理由是趙國青壯男子都戰死在長平,國內只有老弱男子。(趙壯者皆死於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燕王喜的野心

聽到慄腹的建議,燕王喜心動了。他召集重要大臣商議進攻趙國的決策。

大臣樂間(樂毅之子)認為:“趙四戰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當頭一下潑了燕王喜的冷水。

燕王喜有點生氣,解釋說道:“趙國青壯都死於長平,如今國內空虛。我以五倍於趙的兵力向趙進攻,一定會取得勝利”。(吾以五而伐一)

樂間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燕王喜發怒了。慄腹等人見風使舵,都說道:“大王英明神武啊!以五倍的兵力攻打趙國,肯定能馬到功成。”

大夫將渠熟悉兵法,他說:“燕趙兩國盟約已久,大王慰問趙國,只帶去五百兩金。本來就很是失禮!如今聽信使者的回報,反而要進攻趙國,只怕沒有成功的道理。”

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

將渠一句話把燕王喜氣瘋了!他一心想效法自己的祖父燕武成王,為燕國開疆闢土。誰知道文武重臣將渠和樂間都反對自己的意見。

燕王喜一氣之下,把將渠打入死牢,準備在勝利之後處斬。

隨後徵發全國的青壯,編成五十萬大軍,配以戰車兩千輛。分成三路:

東路軍以慄腹為大將,帶領大軍二十萬進攻邯鄲的門戶鄗城。

西路軍以卿秦為將,軍力十萬進攻代郡,隨後深入趙國腹地。

燕王喜自率二十萬中軍居中策應。等兩路軍隊攻克鄗、代之後,一起合圍邯鄲,滅亡趙國。

趙國方面的應對

世上無不透風之牆,燕國準備進攻的訊息很快就傳到趙國君臣的耳朵裡。

趙孝成王自從長平之戰胡亂指揮,臨陣換將而導致大敗之後。已經沒有了之前的底氣和自信。

他緊急召見老將廉頗問計,久經沙場的廉頗深知此戰關鍵,在於堅定趙孝成王的作戰勇氣,所謂

上下同欲者勝。

他擯棄之前兩人之間的裂痕,主動為孝成王分析敵情,認為趙國必勝的幾點原因:

一、十幾年來燕軍並未經過重大戰爭,毫無戰鬥經驗。而趙國由於地處四戰之國,民風彪悍,士卒久經戰陣。對付燕軍如狼入羊群。

二、燕王喜不聽忠言,罷黜賢臣。棄用將渠。而慄腹、卿秦都屬低能之輩,不會用兵。對付他們易如反掌。

三、經過幾年的恢復,趙國青壯略有恢復。如果放鬆徵兵年限,可得精兵十餘萬。足以保衛趙國。

四、長平戰敗後,人民忍受著戰敗的屈辱。現在燕國被盟,趁火打劫。本屬不義之舉,已經引起趙國民眾的憤怒。所謂哀兵必勝!

四條道理說明白了,趙孝成王腰桿直了,覺得可以放手一搏。

趙孝成王當即決定以廉頗為將,徵發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為軍。幾日內就得兵十三萬餘人,趙軍嚴陣以待。

【關注】一統六國的趙國,為何會成為歷史上最難以啟齒的國家?

廉頗

廉頗的反擊之路

面對燕國大軍來襲,廉頗雖然對孝成王拍胸打包票。但是實際上他也不敢等閒視之。畢竟來的是五十萬大軍,不是五十萬只豬!

廉頗在世人的心目之中一直以“善守”聞名。常規而論,都會以為趙軍主力死守邯鄲門戶鄗城。

廉頗決定反其道行之,少數部隊堅守,主力機動。這樣就能跳出束縛,伺機殲敵。展現了他攻守兼備的名將素質!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孫子兵法·虛實篇》

久經戰陣的廉頗採取了三個步驟:

一、派樂乘堅守代郡,抵禦卿秦的十萬大軍。

二、 派得力部下死守都城邯鄲的重要門戶鄗城,拖延慄腹大軍的進軍時間。

三、自己帶領趙軍主力機動,尋機殲敵。

對於強大的敵軍,單純的防守,禦敵軍於國門之外不可取。只有殲敵主力,打掉他的進攻力量。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後患!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孫子兵法·軍形篇

慄腹的二十萬大軍到達鄗城,本以為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攻破。哪裡料到鄗城民眾對燕軍的趁火打劫之舉痛恨異常,全城老弱婦孺都組織起來,協助趙軍守城。燕軍連續數日攻城都無功而返,士卒疲敝不堪。稍縱即逝的戰機出現了。

這時,廉頗動了!他帶領主力趙軍迅速馳援鄗城。

在要接近鄗城附近的時候,廉頗先派小部分軍力向攻城燕軍進攻,讓帶隊的將領只准敗,不許勝!

主力趙軍則埋伏於道路兩側高地,廉頗自己率領精銳的預備隊作為後援!

【關注】一統六國的趙國,為何會成為歷史上最難以啟齒的國家?

慄腹攻城不下,驟然聽聞趙國援軍將至。倉促下慄腹兵分兩路,部分燕軍繼續攻城,自己帶領燕軍主力消滅趙國援軍,他相信如果消滅了援軍,鄗城肯定也會不戰而下!

兩軍相遇,趙軍稍一接觸就紛紛敗退。

慄腹以為趙軍已經不堪一擊,帶領主力繼續追擊前進。

就這樣,燕軍被引入伏擊圈,趙軍伏兵左右夾攻。燕軍猝不及防,主力陷入苦戰之中。

關鍵時刻,老將廉頗出動了!帶領最精銳的預備隊給了燕軍以最後一擊。

燕軍主力崩潰了,潰不成軍。慄腹狼狽萬分,帶領殘餘部隊北逃到宋子城。慌亂之中,他竟然來不及通知圍攻鄗城的燕軍部隊後撤。

放虎歸山終為患,打蛇不死隨棍上!廉頗率領主力趙軍窮追不捨,在宋子城把燕軍殘部消滅,俘獲慄腹。

這時攻城的燕軍部隊,已陷入左右為難的地步。

降?無故伐其國,趙人痛恨燕軍,怕投降後趙人殺俘!

撤!後退的道路已經被趙軍封死,走投無路!

關鍵時刻,廉頗派俘獲的燕軍士卒送去勸降信。在保證燕軍的安全條件下。燕軍將領帶領攻城燕軍全部投降。

東路燕軍二十萬全軍覆沒!

代郡:

代郡軍隊在樂乘的帶領下死守,與卿秦打陣地戰。東路趙軍大勝的訊息傳來,代郡部隊歡呼雀躍,士氣暴漲滿血復活。

燕軍主將卿秦則惶恐不已,他知道廉頗肯定會帶領趙軍主力迅速趕來。到時候自己會面臨前後夾擊的危險局面。

他決定連夜撤退回燕國。

而樂乘是何人?名將樂毅的族人!怎會讓他安然撤退!樂乘開始進攻,幾萬趙軍主動出擊,兵無鬥志的燕軍崩潰了。卿秦被樂乘陣斬于軍中。

【關注】一統六國的趙國,為何會成為歷史上最難以啟齒的國家?

訊息傳到燕王喜的中軍。燕王喜見大勢已去,帶領中軍撤回燕國。

此時,趙國應該算是大勝了。消除了一次亡國的危機。

但是廉頗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那就是徹底擊潰燕國上下的反抗之心。消除趙國後方的威脅,以後可以專一對付秦國的進攻。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孫子兵法

名將與普通大將的區別,在於名將有大局觀,著眼於國與國的關係。能夠儘可能的消除日後的隱患。

趙軍主力在廉頗的率領下,攻入燕國。沿途勢如破竹,前進五百多里。把燕國首都薊城包圍,並且修築長圍,切斷了內外的聯絡。

燕國求和

燕王喜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個結局,幾十萬主力大軍灰飛煙滅。原本以為趙國已經退為青銅,卻不想搖身一變又成為了黃金斗士。

為了不被亡國,燕王喜派出使者求和。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

廉頗著眼於全域性,目前趙國的大敵還是西面的強秦。主力部隊不能長期滯留在燕境,而且此次已經大量的消滅了燕國的有生力量。就同意了燕國的求和,要求燕國割讓五座城池作為賠償。並且要求燕王喜任命與趙國親善的將渠為相國,代表燕國談判。

燕王喜被迫同意了廉頗的要求,把將渠從大牢放出來任命為相國,代表燕國。

雙方議和成功後,趙軍凱旋迴國,燕趙之戰結束。

總結:

1、上下同欲者勝

鄗代之戰,是戰國時期山東六國之間最大的一次戰役,趙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依然完勝燕國。

燕王喜原本想乘趙國長平大戰失敗所帶來的困難局面,以優勢兵力,一舉滅趙,但結果卻事與願違,偷雞不成蝕把米。

趙國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的慘敗,國內男丁缺乏,民生疲敝。但是戰爭激發了趙國民眾的精神意志和愛國熱情。

在燕國被盟入侵後,激起趙國民眾空前的仇恨。他們團結起來,萬眾一心為國家生死存亡而戰,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哀兵力量。

自古哀兵必勝,所以儘管趙軍主力都是十五、六歲左右的少年,但是他們的精神力量被激發出來,很大程度上會彌補人數之間的差距。

加上有卓越的統帥指揮,娃娃兵們齊心協力,同仇敵愾。一舉擊破燕軍,並且把戰火推向敵人國內。

2、識眾寡之用者勝

燕王喜既然決定一舉吞併趙國,但是由於不懂軍事。沒有把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一線,形成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破趙軍主力。而是一分為三。這就客觀上分散了燕軍的兵力配置,為趙軍的各個擊破提供了機會。

廉頗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化兵力弱勢為區域性上的優勢,取得作戰的勝利。

力量的強弱只提供了勝利的客觀條件,強者的一方,再加上主觀指導的正確,就可以穩操勝券;如果主觀指導錯誤,則會喪失優勢,將勝利的條件易於弱者之手。

3、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戰略上的卓識遠見是一個統帥的基本素質,燕軍屈服請和後,廉頗立即決定停止進攻燕都。

是因為他深深懂得燕國不是趙國的主要敵人,趙國的主要敵人在於秦、齊兩個強國。而且即使攻下城,由於自己兵力有限,也難以征服全燕,反而會陷入燕國而不可自拔。

況趙軍主力若長期拖在燕境,一旦秦、齊再次入侵,將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於是,他接受議和,勝利地結束了這場戰爭。

4、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燕趙之戰,廉頗全權指揮趙國的軍隊,排程自如。而主君趙孝成王全力支援,沒有發生向長平之戰中臨陣換將的錯誤。也是趙國勝利的關鍵原因之一。

所謂名將,就是善於把不利的因素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廉頗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優秀的將領,戰國四大名將。

TAG: 趙國燕軍廉頗燕國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