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在沒有電燈的時代,滿大街的人,到處“滴答金”的燃放的光亮,鞭炮聲此起彼伏,“起火”你處作罷我登場,人們趕場一樣,那裡有燃放就往那裡去,奔走喜悅……

我們青島平度當地民間,早年間正月十五風俗內容豐富有趣。

早些年,白天“獅子、高蹺、龍燈、旱船做“聖寵”,鑼鼓喧天。晚上家家祭祀先祖,燃面燈,觀花燈,以佔五谷豐謙,曰:“花燈卜”。

因位於膠東,麵食的做法也是負有盛名。而在正月十五做的麵食,確實是我家鄉民間尤為重要事項。這種麵食叫“聖寵”,亦或是“聖蟲”,亦或是“盛蟲”、“盛寵”,我無從去考證。但不管是哪一個名字,寓意都是祈願新的一年“糧食豐收,財源廣進,避難驅災”。各樣聖寵都是吉祥動物,其狀有“刺蝟”、“金蟾”、豬頭、長蟲(蛇)。

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兒時,大人做麵食,我總會湊到面板跟前,好奇無比。姥姥就會揪一塊麵教我做。我極度認真,“拳面(揉麵)”、拉條、塑型、捏、團、剪、用黑豆、扁豆做眼睛。一套下來,不輸專業。姥姥的評價“比個小嫚強”。

等大小不一各色盛寵出鍋後,會把大點的聖寵擺到供桌上。還會把小點的刺蝟放到糧食缸裡,說能夠米滿缸。把金蟬放到窗臺,招財進寶。

戶戶吃元宵掛彩燈,男女老少沿街觀賞品評,名曰“觀燈”。有一地方經典戲曲呂劇《觀燈》,就有描述觀燈的場景片段,幾乎將花燈的種類一網打盡。

過去城鄉戶戶做面燈,傍晚送祖塋點燃,給先祖照明。清理祖塋上的雜草,這叫“捉蝨子”。

那時候姥姥總會在天擦黑之後,點燃燈燭,踮著小腳,把家裡以及天井的邊邊角角,每個角落都照一照。米缸也會照一照,說這樣可以一年不生蟲子,老鼠不會來騷擾。

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現在都是買了專用小蠟燭燈使用。

起初的蠟燭燈,嚴格意義來講是蠟燭小火把。

它就是用一根葦子杆,前端纏一圈棉花,然後蘸在融化的蠟燭液體裡。

使用的時候,點燃前端,就可以維持一段時間處於燃燒狀態。

之所以這樣製作,現在想來就是早年間物質還不是極大豐富的原因。

現在都是直接一塊小型的蠟燭了。有用那種小蠟燭火把燈的也是情懷使然。

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有的還發展到電子燈。甚至有的使用太陽能面板的,可以亮的時間更久。時代科技發展的結果。

入夜,兒童燃放鞭炮和“滴答金”,有的地方叫“滴滴金”。

滴答金就是一種用特別的紙包著黑色火藥的東西,裡面摻雜著能爆閃火花的材料,點燃之後噗啦噗啦地火花不斷。伴隨著開心的情緒也漫延不斷。

青年放“起火”,就是一種噴火花的禮花。點燃之後,會一直噴火花,從小花到大花,再到小花。噴的高度從小到大,再到小。最後熄滅的時候會噴出我們小孩叫它“鼻涕”的液體狀物體。

還有的放“花鞭”,就是一種幾個鞭炮之間夾有禮花的鞭炮。那時候,這種鞭炮不是隨便個人能買得起的,農村裡一般是大隊會買一些。燃放的時候,總是由不一般的青年小夥把控。

一是要膽大:因為都是不用竹竿挑著放,直接手持一端,點燃後,甩起來360度轉圈,這樣鞭炮響處,夾在其中的花鞭會落在地面不同的點上,噴出禮花。直接用手拿著轉圈放,其一是好看,會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噴禮花的圓圈。其二是他自認為這樣勇敢不慫。

二是要有為:因為是大隊裡公共財物,不能讓不良青年操持。

小時候總是對能這樣放花鞭的前輩頂禮膜拜,佩服有加。到現在我也不敢這樣放。

有的放二踢腳,同樣手拿著放才有面。一手拿炮,一手從嘴裡拿下燃著的旱菸卷,頭稍傾,眯眼點炮,從容回頭,“嘭……嗙”,瀟灑無比。當時看來是這樣的,現在看來這做法不妥啊。

要問當年放炮的那前輩小夥後來怎麼樣了?答:別的不知,只知胳膊在,獨剩幾指。

(此處敬告小朋友:爆竹煙花,不要在禁放煙火爆竹的地方燃放。不要在無大人陪著的地方燃放。)

做為孩子的我們,會在放過鞭炮的地方,仔細搜尋,總會撿到半途熄滅沒有響過的,拿來儲存起來。後期將鞭炮的外邊的紙殼剝掉,把裡邊的火藥收集起來,用紙包了,用火柴點燃,呼啦一下,火花璀璨。伴隨著小夥伴的笑聲,滿世界瀰漫著快樂的氣息。

大街小巷,歡聲笑語至半夜。

很多習俗建國後,焰火更盛,縣城舉辦燈謎會、燈展、花燈多姿多彩,四方觀眾絡繹不絕。現在仍有掛燈觀燈慶祝的習慣。

兒時的記憶裡的元宵節似乎是最熱鬧的。一把黑黑的“滴答金”可以

兒時記憶裡的正月十五元宵節

在元宵節前就開始快樂起來,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十五之後,心理上的過年情緒就漸漸散去,各赴前程。

TAG: 鞭炮點燃燃放觀燈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