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神農氏

《山海經》曰:“神農嘗五穀之所,山形像羊頭。” 《山海經》還記載: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牛首人身,是一位慈愛的天神。傳說當時有丹雀銜九穗禾飛過炎帝頭頂,正好掉落了幾顆,炎帝將這幾顆稻穀拾起來,在合適的季節種在田中,等禾苗成熟後又將其分給百姓,並教他們耕種的方法,從此人間有了農耕,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於是人們便稱炎帝為“神農”。炎帝不僅是農業之神,還是醫藥之神,他有一條赭鞭,只要用它來鞭打各種各樣的藥草,這些藥草有無毒性、或寒或熱的性狀便能自然呈現出來,他便根據這些藥草的不同秉性,給人們醫治百病,並從中挑選出能吃的草,教百姓種下,使食品日益豐富。有傳說炎帝為了辨別各種藥草的藥性,曾經親自去嘗藥草,一天之內就中毒七十餘次,但幸好他的身體乃玲瓏玉體,是透明的,能看見五臟六腑,所以雖然中毒,卻能一眼就能看出中毒在什麼地方,從而對症下藥,找到解毒的藥方。但有一次,炎帝嚐到一種劇毒無比的斷腸草,終於腸子爛斷,無藥可解,從而獻出了生命。還有人說炎帝在嘗藥時嚐到了一種百足蟲,這蟲一吃到肚裡,一隻腳變成一條蟲,新變出來的蟲的腳又變成蟲,以致千變萬化,變成了數不清的百足蟲,從而殺死了炎帝。炎帝對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幸去世後,人們將他葬在湖南茶陵,代代祭祀,以感念他的恩德。

《山海經》——神農氏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因生於姜水(傳說是神龍的子孫,因為龍頭長得像羊頭),故以姜為姓,名石年,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古籍記載炎帝神農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闢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絃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還定曆法等等,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山海經》——神農氏

《淮南子》記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左丘明《世本·作篇》記載:“神農作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

《莊子·盜蹠》記載:“神農之世,臥則民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據此而言,炎帝神農氏生活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呂氏春秋·愛類》又言:“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織,所以見致民利也。”這說明炎帝神農氏時代又已出現“身親耕,妻親織”的家庭形式,這又是父系氏族社會產生的標誌。根據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炎帝神農氏時代是原始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代,是人類社會文明初創的時代。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炎帝跟黃帝同時代,且均帶有傳說色彩。從古到今,被視為中華民族始祖象徵的炎帝就是與黃帝齊名的炎帝神農氏, 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大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而進行的戰爭,炎帝族戰敗,和黃帝族融合,炎黃勢力壯大。阪泉之戰發生於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透過這場戰爭,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歸服了黃帝,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

《山海經》——神農氏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它坐落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十九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陝西寶雞也有所謂的炎帝陵,但規模和影響力遠不如炎陵縣的炎帝陵,亦沒有得到歷朝歷代的官方認可。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

以上圖文均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起讀故事,學歷史,品人生,明道理。謝謝大家閱讀評論收藏加關注。

TAG: 炎帝神農氏黃帝神農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