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獅子與少年

昨天,雨中,歷時四個小時,從佛母洞下的山谷,走到了南臺頂,渾身溼透。今天是徒步朝臺第二日,目標:西臺、中臺。

從萬綠環繞的清涼橋出來,文濤驅車與蜿蜒的山路一路周旋,我們漸漸行至山高處,又從春天回到了冬天。

枯草遍野,亂石成群,薄薄的雪,在草叢中時隱時現。頭頂上,一隻黑色的鷹懸在風中,強勁的風似乎吹不動它。忽然,它翅膀動了,不一會兒,飛出了我的視線。

山路顛簸,文濤穩穩地把握著方向盤,他瞄了儀表盤一眼,“車外溫度零下四度。”

遠山清晰地顯露著積雪線。山地斑駁,雪線並不規則,且隨地勢時高時低,由於大地回暖,雪線整體在向上收縮。

路面上裸露著的石塊越來越多。車開始爬坡。拐過一道坡,遠遠地見到一位包裹嚴實的瘦高“驢友”,戴著墨鏡,揹著大揹包,一手一根登山杖,大步流星跋涉在山坡上。轉過一道彎,又拐過一道坡,抬頭能清晰地望見中臺演教寺的外牆了。路越來越陡,並且開始泥濘。

文濤不再和我說話,他目視前方,小心翼翼地轉動著方向盤。

中臺,又名翠巖峰,高2894米。中臺頂,在五個臺頂中,面積最大,方圓近三公里。位於中臺頂的演教寺,創建於隋,唐代重建,明弘治年間重修,供孺童文殊銅像。

據說中臺形如雄獅,勢壓群巒。大概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吧,無論遠望或近觀,我都未識辨出這座山峰哪裡像雄獅。

在寺中停車下來,山上的寒風像喜歡開玩笑的人,伸出兩隻手使勁地推著我們往前跑。寺中兩座大殿,靠南邊的是文殊殿,殿中供奉著孺童文殊菩薩像,殿門上著鎖。位於北邊的,是巍峨的大雄寶殿。殿門前,簇擁著要排隊進殿禮佛的人。我對文濤說:“他們先進,我們繞大殿吧。”

繞殿三週之後,大殿門口的人少了。我們脫下鞋子進殿禮佛。殿中供奉著三尊大佛,佛前供奉著五尊文殊菩薩。當中的一尊,較之兩旁的四尊,身形瘦小,像個孩子,或許這就是孺童文殊吧。

孺童者,少兒也。這裡的“孺童”,是說文殊菩薩心境純正,毫無雜念,如兒童一樣純潔無瑕,像少年一樣天真活潑。

示現為騎坐在獅子背上的少年,是說文殊菩薩雖然年幼,卻能以大智慧降伏一切煩惱。

說到少兒,人們就會想到幼稚、不成熟。其實,幼稚、不成熟只是一種狀態,有時與年齡無關。有人說,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話;不成熟就是隻能憋住尿,卻憋不住話;而成熟則是既能憋住尿,又能憋住話;當人老了,就只能憋住話,卻憋不住尿了。

文殊菩薩曾示現為“少兒”。《華嚴經》載,毗盧遮那佛在逝多林法會上,觀察到南方大海邊福城的眾生因緣成熟,便選中文殊師利童子前去度化。

法會上的眾多成年僧人非常不解,“教化眾生的重任,怎能讓小毛孩子去做呢?”

此時,文殊師利童子示現神變,身體遍滿虛空,令眾僧人不敢正視。

金剛藏菩薩讚歎說:“文殊師利童子堪當此任。”

因此,文殊師利雖然示現童子像,各類有情眾生都尊其為“菩薩”。在五百童男、五百童女的陪伴下,文殊菩薩來到福城。隨後,身居福城的善財童子前來求法,演繹出一段“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

釋迦佛說:“世間有四種不可輕視:一是王子雖小不可輕視,火苗雖小不可輕視,毒蛇雖小不可輕視,佛門沙彌不可輕視。”

《阿育王經》載,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印度後,舉辦供僧法會。他心懷恭敬,對每位前來應供的僧人都虔誠頂禮。

僧眾中,有位小沙彌。在眾人面前頂禮小沙彌,阿育王覺得有失身份,便把小沙彌拉至無人處頂禮,並叮囑說:“你是小孩,剛才我向你頂禮的事,不要告訴別人。”

小沙彌答應了,他對阿育王說:“大王,我做個遊戲給你看。”

說著,他把缽放到地上,一躍而入,坐在缽中誦了一會兒經,他又跳到缽沿上散步。

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

小沙彌恢復身形後,對阿育王說:“大王,我只是做做遊戲,剛才的事,您不要告訴別人。”

阿育王聞言,慚愧萬分,從此對出家僧人,不分老少賢愚,一律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TAG: 文殊阿育王文殊師童子小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