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近日,有網友專門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諮詢,“電視劇控評是否合法?”

對此價格監督檢查和反不正當競爭局做了認真的迴應,認為該情況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建議提供充足證據向相關管理部門申訴舉報。

“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可問題似乎還沒有解決。觀眾希望在公共輿論空間中看到更多對於影視作品的客觀評價,但法律只能監管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卻很難管住控評行為的真正主體——作為消費者的粉絲群體。

嚴格來說,“粉絲控評”是從粉絲文化中發展出來的網路詞彙,並沒有明確的定義,通常被理解為“重複發表稱讚偶像的評論”,被當做明星粉絲對明星進行應援的活動之一。

從微博評論區、話題討論,到影視劇作品的彈幕、豆瓣評分,流量明星們的粉絲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用模版化的對偶像的溢美之詞迅速佔領討論空間。

“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和受僱於營銷公司的“水軍”不同的是,參與控評的粉絲都是真實存在的使用者。粉絲們花費大量時間重複著同樣的操作,控評動輒成百上千,造成了和機器刷屏同等量級的資訊冗餘,“資料女工”也由此聞名。

圈內狂歡,圈外啞然,天下路人苦控評久矣。

對內:在儀式傳播中構建群體認同

如果點開一條提到當紅流量明星的微博,無論是對作品的解讀還是對本人的評價,評論前排大機率會出現的是:堆砌辭藻的讚美、色彩鮮明的emoji表情、精心PS過的美圖……手指滑到底,也不一定能看到真正有意義的評論。

這些強勢的、無意義的資訊灌輸讓人倍感不適,很難理解粉絲重複這些無意義評論的原因。在普通網友眼裡,這些評論無異於社交媒體上的“牛皮癬廣告”。

“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事實上,從傳播儀式的角度來看,在粉絲群體內部,這類控評行為最重要的目的並非真正傳遞關於偶像的有效資訊。粉絲們未必不知道控評內容文不對題、千篇一律,但他們依舊熱衷參與這項傳播儀式。

在這種傳播儀式中,重點是參與者透過相同的行為強調共同的信仰和文化。對粉絲而言,毫無疑問偶像是他們共同的信仰,他們以此為中心,構建起一個有規則、有秩序的群體。

在社交媒體指定的規則之下,要透過特定的流程,才能完成正確的控評。例如,粉絲需要“養號”,提高賬號的“權重”;日常與各大官方賬號、媒體賬號、甚至營銷號互動,獲得“鐵粉”標識,來提高登上“前排”的能力。

“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而對於影視劇作品來說,粉絲如何發彈幕,如何打分,如何點評都有細緻的規則,評論時帶角色名還是偶像大名,誇讚偶像的方法和話術,皆有講究。

在粉絲群體的組織架構中,專門的“控評組”負責釋出任務,講解流程,設定目標。粉絲的控評行為愈發組織化和專業化,甚至控評時使用事先編寫、整齊劃一的文案內容,其目的都是讓其他粉絲快速識別,從而更加迅速有效地點贊和回覆。

粉絲整齊劃一地評論或點贊之後,還要在相應的任務下面“打卡”,才算最終完成。每隔一段時間,控評組就會對近期的情況作出總結,並對粉絲進行表揚和鼓勵,肯定他們為偶像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

“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在控評任務的過程中,粉絲完成了資訊與情感的共享,可以體驗到強烈的群體歸屬感和共鳴感。

控評只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輪博(用多個微博號輪流、用一個微博號多次轉發偶像的某一條微博)、打榜(為偶像投票使偶像保持在人氣榜單名次前列)、反黑(對惡意評價偶像的言論以及個人進行集中舉報投訴)等等都是儀式化的傳播行為,在粉絲群體內部起到維繫群體關係,強化群體認同的作用。

對外:爭奪建構偶像的話語權

在社交媒體還未興起的時代,過去的偶像明星獲得大眾關注和認可的主要方式,是創作出優質的、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在傳統的偶像與粉絲的關係中,粉絲的消費品是作品,對偶像的忠誠度代表對其作品的信任和支援。

而如今網際網路以及社交媒體成為了追星的主要場域,大眾獲取偶像明星資訊的途徑更加豐富多元。粉絲經濟興起,社交媒體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催生了粉絲對偶像的加工與解讀。

對於當下所謂的“流量明星”而言,粉絲們消費的主體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作品本身,而是圍繞偶像本人打造出來的,為粉絲提供幻想的形象。換句話說,粉絲真正消費的,是偶像的“人設”。

“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而所謂人設,更多的是透過語言構建起來的符號合集。尤其對於缺乏優秀作品的藝人,偶像的人設能夠輕易透過不同的解讀發生變化。對粉絲而言,所有非粉絲群體對偶像非讚美的解讀,都是影響偶像形象的風險因素。

更何況,有一定人氣的偶像明星往往存在相當可觀的“黑粉”群體,他們所做的是貶低和抹黑的反向控評。

因此,粉絲透過廣泛釋出澄清資訊、正向評價為偶像正名,以快速、有組織的、壓倒性聲量壓制抹黑的內容。無論是微博評論、電影打分還是電視劇彈幕,滿屏的讚美和誇獎,本身與作品質量已經沒有關係,邏輯性與真實性也並不重要,其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粉絲爭奪話語權,維護偶像的形象。

“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顯而易見的是,極端的控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社交媒體的傳播生態被破壞,產生了大量的資訊垃圾,真正有意義的討論和觀點被埋沒。

普通網友則幾乎被剝奪了參與相關話題的權利,無法表達觀點,形成有效的溝通;影視作品的創作一定程度上也向著“流量至上”的病態競爭妥協。

“資料女工”沉迷控評,“粉圈牛皮癬”何時休?

隨著大眾對控評模式越來越瞭解,愈發厭惡千篇一律的控評,粉絲群體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比如掩藏粉絲身份,以客觀的、第三方的形象出現在社交媒體上,從路人視角發表對偶像的肯定和讚美。

不過雖然形式變了,但目的仍然是無條件維護偶像人設。控評也只不過是表現形式,或許盛行於粉絲群體之間的“偶像原教旨主義”才是真正的沉痾。

【文/喬木】

The End

TAG: 粉絲偶像控評群體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