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柿子樹悟道: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令你錯愕與驚慌恐怖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一個​內省​價值的契機,可惜被我們輕易放過去了

稻盛和夫柿子樹悟道: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令你錯愕與驚慌恐怖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一個​內省​價值的契機,可惜被我們輕易放過去了

場景:

初中一年級的時候,跟稻盛和夫一起玩的一個小嘍囉對他說:“我家裡有棵大柿子樹,爺爺知道你對我很好,想讓你去摘柿子吃”。因為他的家實在是太遠了,稻盛就不太不願意去。這位同學就不甘心,每次看見稻盛都說,你就去吧。稻盛架不住他的軟磨硬泡,就帶著小“嘍”們去他家摘柿子。滿樹的柿子,小孩子們看到高興壞了。幾個孩子爬上樹摘完扔給下面拿布袋的孩子,一會功夫樹上的柿子就一掃而空。

沒想到,第二天同學的爺爺就氣勢洶洶地跑到學校校長室興師問罪:“聽我孫子說了,有一個叫稻盛的小子,不聽勸阻,帶著幾個小壞蛋,擅自到我家摘柿子,真是太不像話了!”

聽了這話,稻盛當時愕然了。老爺爺的指責、老師的批評,都不起什麼波瀾。關鍵是同學的言不由衷讓他驚愕。

人性,太人性了!有些人雖然口口聲聲地說“Yes”,但其實並非如此。語言中並沒有其獨立的含義,而是說這話的人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的人格反映。稻盛和夫從這件事中學習到了人生哲學第一課。

稻盛和夫看著那個可憐的小嘍囉,正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顯然他不是心口不一的人,就是想討好自己而已,可是他做不了爺爺的主。稻盛和夫看了我們一眼笑著問:如果是你們處在這樣的狀態下,你們會怎麼辦?

真是好問題。你先別往下讀,你停下來問問自己,會咋辦?

稻盛就直接擔當下來,當著爺爺和校長,承認錯誤。表示自己會為這個負責。爺爺說怎麼樣賠都行。爺爺看他態度好,也就不追究了。

擔當。爺爺和校長放過了自己,稻盛和夫則沒有放過自己。他陷入了深深的反省之中。

為什麼是他錯了呢?他到底錯在哪裡?為什麼他會誤讀資訊?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令你錯愕與驚慌恐怖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一個內省價值的契機,可惜被我們輕易放過去了。稻盛和夫的這個思考,價值很高,或許一個人後來是否可以成為經營之聖,就在於有無這樣的反思了。

出了這樣的事,當然是自己錯了。反省到心悅誠服說自己錯了。就不會再抱怨了。這個還不夠,還要追問錯在哪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稻盛和夫恍然大悟。自己沒有站在那個同學的爺爺的角度上想問題,沒有站在自己家的柿子樹一年到頭結了柿子,是不是喜歡別人來糟蹋?自己家裡也有顆柿子樹,上面結的柿子都是有數的,有些要分給鄰居,有些要給親戚。為什麼自己就沒有想到這一層呢?

這件事一直在稻盛腦海裡發酵,他自己盲目,混蛋!這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面臨著一系列抉擇,幹這個不幹那個。可是,抉擇背後的價值羅盤到底是什麼?那個指引你決策選擇的價值是什麼?這樣一思考,柿子樹的事件就不是個小事件了,它關乎抉擇的一個重要樞紐。說一千道一萬,在那個當下,就差一個問:作為人何謂正確?

每一個當下的抉擇,到底什麼來當家?是聽憑翻江倒海的私慾來掌舵,還是統歸來那個當下的“致知”或“致良知”?如果是後者,那就是要在每一個當下追問:作為人何謂正確?

一個不經意的柿子樹事件,居然在稻盛和夫那裡發酵、發酵,最後歸屬到抉擇的樞紐“致良知”上來,真令人亦非所思!

稻盛和夫將自己人生的哲學,自己人生的成功方法,都寫進了他的經典三部曲中,他給還在人生道路中迷失的人們提供了一盞明燈。

《心法》、《活法》和《幹法》

稻盛和夫柿子樹悟道: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令你錯愕與驚慌恐怖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一個​內省​價值的契機,可惜被我們輕易放過去了

《心法》是從心從發,是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是對陽明心學的繼承與發揮。

稻盛和夫柿子樹悟道: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令你錯愕與驚慌恐怖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一個​內省​價值的契機,可惜被我們輕易放過去了

《活法》是尋求出路,是稻盛和夫的人生之道,講宇宙之道,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柿子樹悟道: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令你錯愕與驚慌恐怖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一個​內省​價值的契機,可惜被我們輕易放過去了

《幹法》是活在當下,是稻盛和夫的實踐之術,平和喜悅地在工作中完成人生修行。

稻盛和夫柿子樹悟道: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令你錯愕與驚慌恐怖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一個​內省​價值的契機,可惜被我們輕易放過去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覺悟之路,而稻盛先生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一顆光明之心引燃我們內心的力量!

一頓簡餐錢,就可以享受一次精神的盛宴!就可以提升自我,讓你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少走很多彎路,不斷精進自己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改變現狀。點選連結可以直接收藏這位老人的一生智慧!

TAG: 稻盛和夫稻盛柿子柿子樹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