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什麼窮得沒飯吃?背後答案感人

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其實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韓信,淮陰人,先封齊王,後改封楚王,再貶為淮陰侯。另一個則是河南新鄭人,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宗室,韓襄王的庶孫,後被封為韓王。為了與淮陰侯韓信相區別,通常史書稱這個韓信為韓王信。

韓信為什麼窮得沒飯吃?背後答案感人

現在要說的為什麼窮得沒飯吃的韓信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韓信。

讀《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的一生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杖劍從軍之前。第二個階段是追隨項氏滅秦,先是項梁,後是項羽。第三個階段是改換門庭,追隨劉邦進行楚漢戰爭,統一天下。第四個階段是功成封王以至最後被誅殺。毫無疑問,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是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階段,而杖劍從軍之前的情況,則叫人有些糊塗。

韓信為什麼窮得沒飯吃?背後答案感人

在今天,一個人的事蹟得以流傳,一是自傳,二是記者或作家採訪,三是專業史家記述,四是至交好友的宣傳。但在古代,前二條不太現實,專業史家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那麼最重要的還是至交好友的記述和宣傳。孔子是所以在歷史上那樣有名,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他弟子彌眾,普遍奉述師學和事蹟。戰國養士之風盛行,其實主人也有便於傳述方面的考慮。在漢代,大將軍衛青名冠當時,就曾有人勸他養士,不能讓自己“天下賢士大夫無稱焉”。

但韓信似乎缺少這樣的至交好友,他為王日短,自然也沒有養士的盛舉,所以他從軍之前的事蹟叫人有些糊塗,一個重要的疑問就是他為什麼會窮得連飯都沒得吃呢?

在《史記》他的列傳中,對他在杖劍從軍之前的事蹟說了三件事。一是說他寄食於南昌亭長,搞的人家老婆不滿意,就不給他提供食物了,他說人家不夠哥們。二是他釣魚的時候非常飢餓,一位漂洗的老媽媽一連給了他十幾天的飯吃,他說他要重謝人家,結果老媽媽非常生氣,老媽媽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第三件事就是受跨下之辱了。

在第二件事中,漂母所說的“吾哀王孫”幾個字中的“王孫”如何解釋呢,小夥子?大戶人家的落魄子弟?還是諸侯的宗室?有人甚至因此推斷說,韓信有可能是韓王室的遠支後裔,不然,他封王的思想怎麼會那麼嚴重呢。但這種推測,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只能如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了。

這三件事,之所以被熟知和記述,與韓信做了楚王之後回到家鄉的作為有關。因為這三件事中的當事人,後來都曾得到過楚王韓信的接見。韓信當面讓南昌亭長明白了自己的短視和無知,兌現了千金奉謝漂母的承諾,還給讓他鑽了褲襠的無賴封了個小官。如果沒有楚王的這些行動和自我說明,那麼對他從軍之前的情況,司馬遷更是無從下筆了。

這三件事,都沒有解釋韓信為什麼會那樣窮,連飯也沒得吃。

韓信為什麼窮得沒飯吃?背後答案感人

在《淮陰侯列傳》的最後有一段評述,現代人都比較忽視,但我想這段評述還是非常重要。司馬遷說:“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杖劍從軍之前的韓信,很早就有與常人完全不同的志向,他把謀生吃飯看作是不值得做的事情,所以寄食受辱,他認為將來要做大事,必須先要保全自己的生命,不作無謂的犧牲。《淮陰侯列傳》的開頭有幾句話說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貧無行”三個字一般解讀為品行不好,與無賴差不多,但我想,應該不能這樣解讀,否則與結尾有些自相矛盾。正確的解讀應該是由於貧困,沒有讓人特別稱道的行為。

他為自己的母親選擇的墓地,是那樣的與眾不同,高敞之地,其旁可置萬家,大概應是秦漢時代人們眼中的風水寶地,葬在這樣的地方,喪事的規模,人力物力的消耗都不會是簡簡單單的事情。韓信的家庭已經比較貧困,以這個家庭的能力,如此葬母絕不是力所能及,但韓信認準了的事情,不會回頭,他破家以為母喪,自己則流落江湖。這也正是他窮得沒有飯吃的真正原因。

到了司馬遷的時候,韓信母親的墓冢仍然儲存得非常完好。

TAG: 韓信淮陰從軍階段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