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遺詔死無對證,為何沒人偽造謀反呢?原因只在1點

詔書這個東西起源於秦朝,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就上書建議說“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朕。”秦始皇除了把“泰皇”改成“皇帝”外,其他的建議全部採納。

同樣,我國曆史上第一份皇帝遺詔也是出自秦始皇。

古代皇帝遺詔死無對證,為何沒人偽造謀反呢?原因只在1點

2013年,湖南益陽兔子山出土了秦朝簡牘,上面就記載了胡亥在二世元年釋出的文告:“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這也佐證了秦始皇生前的確留下了遺詔。

按照《史記》的說法,秦始皇的遺詔原本寫的是“(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但趙高在拉攏了李斯後,篡改了遺詔,賜死了扶蘇。不過這個記載存在一個很大的邏輯漏洞,如果趙高篡改了遺詔,後世又從哪知道遺詔原文是什麼,難道趙高會蠢到保留真遺詔?

古代皇帝遺詔死無對證,為何沒人偽造謀反呢?原因只在1點

何況按照北大漢簡《趙正書》的記載,秦始皇是直接把皇位傳給了胡亥。但《史記》當中的這段記載,至少說明了一點,遺詔的確存在偽造的可能性,畢竟死無對證,而且遺詔這個東西權威性很高,高到可以指定誰是新的皇位繼承人。

既然遺詔的作用這麼大,為什麼沒人偽造一份謀反呢?

也許有朋友質疑了,你上文不是剛提到趙高可能偽造了秦始皇的遺詔嗎,怎麼這裡直接說沒人偽造呢?首先,胡亥是不是偽造遺詔繼位,本來就是個謎案,《史記》記載的也只是眾多說法中的一種。

古代皇帝遺詔死無對證,為何沒人偽造謀反呢?原因只在1點

何況秦始皇生前並沒有明確誰是繼承人,所以扶蘇、胡亥誰繼位都是有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朱棣謀反的例子,由於皇太孫朱允炆是朱元璋生前指定的繼承人,所以朱棣謀反的理由只是“清君側”,而不是拿出遺詔爭皇位。

後世另一位飽受偽造遺詔困擾的皇帝就是清朝的雍正,坊間傳聞他把康熙遺詔中的“十四阿哥”改成了“於四阿哥”,不過這個早就被證實是謠言了,因為清朝遺詔是滿漢兩種文字,滿文“十”是不可能改成“於”的。

所以,歷朝歷代但凡想要造反的人,偽造的都不是遺詔,而是“密詔”。因為遺詔有1特點:程式化。

古代皇帝遺詔死無對證,為何沒人偽造謀反呢?原因只在1點

遺詔是皇帝臨終前的一種政治遺囑,但說白了它其實就是一份行政公文。所以,遺詔並不是像想象中那樣,皇帝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有一個固定的程式。比如明朝皇帝的遺詔先由內閣大學士草擬,在皇帝駕崩後頒行天下。

至於內容更是固定格式,一般是回溯過往、檢討過失、指定繼位者、規定喪禮原則。其中只有“指定繼位者”這一條有被篡改的必要,但由於古代講究雙重印證,即皇帝生前指定了繼承人,遺詔中再次確認一下,以防萬一。

比如朱元璋生前就指定了繼承人為朱允炆,遺詔中再次明確寫道“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如果有人偽造朱元璋遺詔,說皇位傳給了張三、李四,沒人會信,偽造也就失去了意義。

古代皇帝遺詔死無對證,為何沒人偽造謀反呢?原因只在1點

不僅如此,遺詔最後還要刊印天下。但密詔就不一樣了,密詔一般是1-2份,內容隨意並且保密,外人都不知道。如西漢的竇嬰就曾拿出漢景帝的密詔,結果漢武帝去查檔沒查到,就定了他矯詔的死罪。

同樣,東漢末年的董承、劉備在“反叛”時也聲稱得到了漢獻帝衣帶“密詔”,因為這個東西不存檔,內容又隨意,所以有天然的優勢。

TAG: 遺詔偽造秦始皇密詔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