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高階的修養,叫與人為善

古語有言:“善人者,人亦善之。”

在人生的熔爐裡摸爬滾打,歷經大起大落之後,愈加能體會到善良的可貴。

常存善心,常行善舉,是一種高階的修養,也是內心向善的人,一生的修行。

有一種高階的修養,叫與人為善

01

真正的善意,是不著痕跡地幫襯。

老子有言:“善行無轍跡。”意思是說,一個善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痕跡。同樣,真正的與人為善,不會留下“施善”的痕跡。

真正的善意,往往就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帶給人們“顛覆式”的認知,並由此獲得前行的力量,向陽而生,向善而行。

如同那個熟悉的感人至深的小影片:

又到午飯時間,班級裡的孩子紛紛拿出餐盒,準備午餐,唯有一個小男孩,面露難色,他今天的餐盒依舊空空如也。

他像往常一樣,來到洗手間,擰開水龍頭,狠狠地喝了好幾口,這樣就算“填飽肚子”了。

當他回到座位時,老師才下令“開飯”,他極不情願地開啟餐盒,卻驚訝地發現盒子裡竟然裝滿了美味。

他抬頭四處張望,卻發現大家都在“自顧自”地吃東西,似乎誰也沒有發現他的驚詫不已。小男孩的臉上漸漸露出了笑容,他明白是老師和同學們趁他上洗手間的空隙,分享了美食。

這份“無聲”的善意,不僅溫暖了小男孩,也觸動了人們心底裡關於真善美的那根最柔軟的弦。

人際交往中,人們莫不渴望,能被他人溫柔以待:拎著大包小包的行禮,被路人“搭了把手”;在陌生的城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被他人提醒到站了;在平常的上班日子裡,面對領導的苛責,同事用一句玩笑話化解了尷尬......

一個人越是渴望收穫善意,越是會提醒自己要時刻對他人付出善意。

這,便是高貴的靈魂。

有一種高階的修養,叫與人為善

02

真正的善意,是有心“渡人”。

一位作家曾說:“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它告訴人們,越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內心越悲憫,越懂得善待周圍的一切。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突然遇見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跪倒在地上向他乞討。屠格涅夫尋遍全身沒有找出可以給他的東西,於是,誠懇地說道:“兄弟,我真的很抱歉!”不料,乞丐起身含笑著說:“謝謝,這已經夠了。”

原來,屠格涅夫真誠地稱呼乞丐為“兄弟”,觸動他心底深處對自尊的渴望,讓他重燃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

善良,如同暗夜裡的一束微光,能指引人前行。

小說《悲慘世界》中,男主角冉阿讓,因為偷竊了一塊麵包被判入獄十九年,出獄後的他,雖有“重新做人”的願望,卻屢屢不被接納。落魄潦倒的他,借住在神父家,獲得了熱情且真誠的款待,可他還是在凌晨偷走了神父家的銀器。

不幸被捕之後,神父並未揭穿他,反而為他開脫,讓警察不得不當場釋放了他。

神父的善舉,徹底點燃了冉阿讓“重新做人”的念頭,他放下了心中滿滿的恨意,用賣掉銀器的錢,走上了創業之路,多年之後,功成名就,並用盡餘生,傳遞善良,化解敵意。

神父和冉阿讓的故事告訴人們,

也許,善意和善行的力量,起初毫不起眼,但卻是最持久,也最能打動人的一種力量。在善的指引下,人們救贖了自己,也救贖了他人。

有一種高階的修養,叫與人為善

03

越善良,越幸運。

《世說新語》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顧榮在洛陽的時候,一次赴宴,發現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讓給了他。同坐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肉味這種道理呢?”後來遇上戰亂,渡江避難,每逢遇到危急情況,常常有一個人護衛在自己身邊,顧榮問他為何要這樣做,原來他就是那個得到烤肉的人。

不僅如此,後來顧榮陷入政權爭鬥,同黨十餘人被殺,但顧榮被救出來了,救他的人,也正是那個得到烤肉的人。

一次“無心”的善舉,竟然在日後成為保全身家性命的緣由,讓顧榮大為感慨:“一餐之惠,恩今不忘,古人豈虛言哉!”

這個故事也告訴人們,

善良的人,終究不會吃虧;越是善良,就越是幸運。

一個心存善意的人,只因見不得別人不好,就常常做些“舉手之勞”、“順水推舟”的人情,於他而言,不值一提,但對於他人而言,卻很有可能是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正所謂“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一個與人為善的人,付出的善意,在同樣善良的人那裡,一定會得到共鳴,得到反饋。他們共同走在行善的路上,彼此鼓勵、相互取暖,人生旅途也就多了一份溫暖,一份依靠。

有一種高階的修養,叫與人為善

04

結束語

柏拉圖說:“要仁慈,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艱難的仗。”

做一個與人為善的人,背後是對生命的敬畏,對他人無差別地尊重。

這份赤誠和善意,總能讓他人卸下防備心和攻擊心,也回報以真誠。讓人生遇見更多的美好!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路。

TAG: 善意顧榮善良他人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