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難得“糊塗”

人人都想成為一個明察秋毫、絕頂聰明之人,但有時候,太聰明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而糊塗卻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糊塗的境界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明事理,不辨是非,這是真糊塗。還有一種是在看清一切之後,看破不說破,看穿不揭穿,這是一種帶有智慧的糊塗,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有境界的

糊塗

,需要有一顆慈悲、包容之心,有了這樣的心,與人相處,周圍人就會沒有壓力。

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難得“糊塗”

《增廣賢文》中有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如果活得太明白或過於嚴厲,對人要求過高,周圍人就會很有壓力,進而不願意與其交往或共事。做領導的如果制定的政令過於嚴苛,老百姓就會活不下去。

周朝的周厲王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百姓就開始在背後議論他。有人就勸諫周厲王,說百姓不能忍受這樣的暴政。周厲王不僅不聽,還找來衛國的巫師,讓他監視那些老百姓,看誰議論他,就抓起來殺掉,這樣一來,議論的人是越來越少了,諸侯也不來朝拜了。

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難得“糊塗”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設立了非常嚴苛的法律,後來老百姓民不聊生,最後爆發農民起義。

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制定很嚴苛的法律,有大臣就說,如果人人有過,人人都是戴罪之身的話,又怎麼會真的實現安居樂業呢,如果人的一舉一動都有他人的注視,恐怕連睡覺都不得安心,治理國家要有寬厚的心,要為民做主。就像魚兒為什麼不能脫離深淵,因為魚兒也需要有安全感,也需要有自己的成長空間。

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難得“糊塗”

與人相處如果對人過於嚴苛,過於挑剔,處處看人不順眼,那麼人際關係就不會和諧。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個老禪師和一個農夫,正在下棋,這時候過來一個路人甲,向老禪師打聽這個小鎮的情況。

老禪師問他:“你之前居住的小鎮在你印象中如何?”

路人甲說:“那裡竟是些不三不四素質低下的人,我在那裡住得十分不愉快,所以想換個地方居住。”

老禪師就說:“那你搬到這個小鎮居住,可能也會像你以前一樣失望的,因為這個小鎮的人和你之前居住的小鎮的人差不了太多。”

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難得“糊塗”

然後又有一個路人乙來詢問同樣的問題,老禪師還是問了同樣的問題。

路人乙回答說:“我之前居住的地方,那裡的人十分友好,我在那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因為想要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所以來到這個小鎮。”

老禪師說:“施主,你很幸運,這個小鎮的人都是和你差不多的型別,相信你們會相處得很融洽。”

這時,坐在旁邊的農夫不解地問道:“為什麼兩個人都是問你同樣的問題,你的答案卻是相反的。”

老禪師笑著說:“如果你以歡喜之心待人,看萬事萬物自然都是歡喜的,如果你以悲苦之心待人,看萬事萬物,自然都是悲苦的,如果我們以欣賞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在我們眼中都是美好的,如果以挑剔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那麼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景象,生活中,如果總是以嚴苛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那麼在你眼中,世界是不完美的,如果能以寬容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心存善念,寬以待人,這樣,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會變得更加遊刃有餘。”

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難得“糊塗”

蘇軾曾做過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後有人也同樣用四句詩來評這句詩:“東坡悔被聰明誤,我說聰明不誤人,只怕聰明不透頂,聰明反累最愚身。”

我認為這裡的愚

魯,並不是真正的希望子孫愚魯,而是希望子孫能夠收起鋒芒,看明白一切,仍能以糊塗之心為人處世。而後人評價的,“只怕聰明不透頂,聰明反累最愚身。”如果聰明透頂,就不會被聰明所累,那麼這裡的聰明透頂的境界,就是看破不說破,以包容、慈悲之心看待世界的一種糊塗境界。

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難得“糊塗”

用聰明、至察之心用來搞科研,做學問,做推理,是非常合適的。但是如果用在為人處世上,就可能會讓自己沒有朋友。與人相處,不可用至察之心,要儘量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責。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要求。

TAG: 聰明老禪師小鎮糊塗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