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才知,若不想苦一輩子,四十歲到五十歲必須堅持三件事

人老了才知,若不想苦一輩子,四十歲到五十歲必須堅持三件事

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圖片,

一張是

打扮考究的老頭老太太在跳廣場舞,悠閒自在;

一張是穿著環衛工人衣服的大爺大媽們,擠在陰涼處休息。

前者面板白皙,後者則面板黑紅,應該是年齡階段相同的人,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截然不同。

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在老了的時候,是如同第一張照片的生活狀態,雖然不是多

大富大貴

,但吃喝不愁就很幸福了。

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像是第二張照片裡面的群體一樣,為了生活發愁,為了幾兩碎銀奔波。

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幹什麼都躊躇滿志,不發愁,不將就,可到了老了的時候,才驚覺有的事情一定是早點做決定早好。

人老了才知道,若不想苦一輩子,四十歲到五十歲必須堅持三件事。

人老了才知,若不想苦一輩子,四十歲到五十歲必須堅持三件事

要提升自己的認知,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一個人不怕普通,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來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

整天蜷縮在一個舒適圈裡,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盲目跟風,到頭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沒完成。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個階段的我們應該是明白自己的人生到底該怎麼經營才有意義。

而不是說,活了大半輩子,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才不會讓生活變得空洞。

正如作家張薇薇所說:“成熟首要的標誌,是對自我有穩定的認知。不會因別人的表揚而信心爆棚,也不會因別人的貶損而垂頭喪氣。你知道自己是誰,用不著別人告訴你。”

我們要明白,人生不怕晚,就算是四十歲開始努力,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

但如果我們還是不認識自己,那麼我們這一生都會是渾渾噩噩的。

所以,要提升自己的認知,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做些什麼。這樣,我們才不會苦一輩子。

人老了才知,若不想苦一輩子,四十歲到五十歲必須堅持三件事

要精簡自己的社交圈,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更像是一個由很多社交關係結合起來的

蘇珊凱恩曾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外向理想型的價值系統中,幾乎每個人都堅信最理想的自我狀態是善於交際的、健談的,即使在聚光燈下也應談笑自如。”

說白了,我們始終覺得合群才好,朋友越多越好,畢竟多個朋友多條路。

所以,就會覺得在四十歲到五十歲的這個階段,也應該是有好多的朋友,這樣的人生才熱鬧,才不會淒涼。

實際上,人這一輩子總共分為兩個部分,前半輩子則是需要做加法的,畢竟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不斷添磚加瓦;

後半輩子則需要做減法,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趨於一個穩定的狀態,再增加就會顯得冗雜。

而最應該做減法的,就是社交圈。

人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應該往回收了,精簡自己的社交圈,留下幾個知心的朋友就足夠了,就算是沒有也可以。

到時候,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和自己的靈魂對話,與自己相處,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後半輩子變得淒涼。

人老了才知,若不想苦一輩子,四十歲到五十歲必須堅持三件事

要規劃自己的人生,不要讓自己白來一場

許多人眼裡所認為的成熟,其實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覺得自己年齡增長了,見的人多了那就是成熟。

其實,這並不是成熟,不過是在精神上的衰亡,以及

個性化罷了。

真正的成熟,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具備專屬於自己的個性,能夠發現真實的自我,能夠實現在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王小波曾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既然如此,我們就更應該在不惑之年以後去規劃自己的人生,去明白自己應該把時間放在自己身上。

趁著自己還能動,趁著自己還有激情,就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去充實自己的人生,去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人老了才知,若不想苦一輩子,四十歲到五十歲必須堅持三件事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自我選擇效應,它指的是一個人當下做出的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未來。

例如我們當下選擇合群,那麼我們未來就有可能平庸;

例如我們當下跳出舒適圈,那麼我們未來就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變得索然無味。

所以,要規劃自己的人生,不要讓自己白來一場。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說愛

TAG: 自己人生我們社交圈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