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缺乏能力,都是勇氣的問題

“我們並不缺乏能力,一切都是勇氣的問題”。

並不缺乏能力,都是勇氣的問題

這句話是我最大的收穫。讀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後,我才意識到每個人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而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卻真實的暴露了我們的問題,而讀過本書後,我想它會給你心底的疑惑以答案。

一、忠於當下

學會忠於當下是作者想幫助我們擺脫的第一個束縛即“過去”,原因論指我們的過去影響著我們,原生家庭,經歷的事情等等,但作者認為我們的過去跟我們的現在毫無關係,現在的煩惱和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造就的,換句話說,過去已經過去,你沒辦法改變,你能改變的只有現在,你不能改變事物的發生,但你可以改變你現在的做法和對事物的看法,向未來看齊。

時不待我,可以以史為鑑,但是不要過分緬懷過去,我們能決定的就是現在和未來。

你對客觀世界的看法決定了你的態度,進而決定了你的行為方式。阿德勒的“目的論”告訴我們,現在的你是幸福還是失落,總可以從過去找到事實發生的痕跡,但是這只是自我逃避的藉口。例如父母婚姻失敗,有的人會規避問題努力經營婚姻避免讓自己身陷囹圄,而有的人會自暴自棄卻說是因為父母婚姻的不幸給自己造成了影響。

可見,所謂的過去,無論是好是壞,都會成為現在自己安於現狀的藉口,成為自己逃避責任的理由。

只有專注當下,從過去失敗中走出並且吸取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陷入目的論。

二、理清人際關係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會與人相處?你是不是擔心自己被別人討厭?你會不會對和別人交流感到焦慮?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無能、一無是處?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多餘、沒有存在的意義。

一個人自卑或自大以及他所有的情緒,都可以說是來自人際關係。

與他人相處一定要理清人際關係,要用橫向關係去對待他人,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有平等的關係,也就是保持意識上的平等,堅持個人正確的主張。

三、學會課題分離

我們最大的剋制,或許就是“好為人師”。

學會不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學會放下,你會因此獲得更多。

學會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的事。就是把世界上的事,分為兩種: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

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干涉別人的事,這就足矣。

但前面也說了,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不能完全“課題分離”,就像孩子和父母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如果真正課題分離了,他們之間或許就無法進行知識的傳承,也會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的。因此,我不會完全接受阿德勒課題分離的觀點,但是我把課題分類作為自己的底線,不對他人評頭論足。

四、敢做“異類”

我們是群居生物,總活在一個個的圈子中,我們在這些圈子中,維持著與大家的一致,一直以來我們會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之類的觀念所影響,要求我們不要太過張揚,不要做“異類”,似乎永遠待在群體裡,即使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子頂著。倘若這個“高個子”就是你自己,這時你還敢隱藏其中嗎?

所以

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只是一份開始的勇氣,一份接受不合群的果敢。開始就有無限的可能。

五、活在當下。

現在非常火的一個名詞“原生家庭”其實就是這個思想,很多人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童年陰影會影響人的一生。可是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想法來看卻並非如此,作者內心很清楚,決定未來生活狀態的是當下的選擇。

所以不管因為什麼原因而畏畏縮縮,止步不前,都請問一下自己:你想得到快樂的人生嗎?那就勇敢一點。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不要指望事事都完美,一次成功,

我們要相信想要把事情做好,是需要不斷總結和推進的,當我們邁開第一步,這一步的意義已經無窮。

如果我們只盯著自己的缺點,並且極其厭惡自我,就會不想跟任何人接觸,如果接受失敗還可以說自己這些缺點完成的。在這樣的自我舒適中,即使有些許失望,也可以讓自己免於衝突和痛苦的折磨,並這樣迴圈下去。

躲起來並不是風暴停止,而是臨時逃避。

在工作生活教育中,課題分離都可以幫助你建立平等的關係。自我肯定是自己得了60分,告訴自己有得100分的能力。只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就會自卑和糾結,造成意識過剩。

主動走出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風暴自然變小。

最後,我認為成長是一步一步來的,想要做好一些事需要目標堅定,有時候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瞭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認知決定了我們眼中的世界,我們應該開闢出屬於自己的純粹。

TAG: 自己我們課題過去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