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貧困,是一個人最大的貧困,關鍵有些認知我們很難打破

認知貧困,是一個人最大的貧困,關鍵是很多時候我們根本走不出那個認知貧困的圈。

我們的認知跟我們的親身經歷,成長環境,生活圈子,父母教育都有很大的關係,很多認知是我們從根上就帶來的,很難徹底改變,甚至到現在很多人都始終堅信了錯誤的認知。

尤其是60、70年代的那一批父母,父母和父母之間的差距,大到你不敢想象。

有些父母逼你出國,有些父母逼你考公務員,有些父母逼你結婚,逼你生孩子,你的生活處處都被他們逼著來。

60、70年代的父母,給年輕人最大的壓力就是精神壓力,他們始終堅信自己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

事實確實如此,全世界其他國家,很難沒有我們國家這兩代老人的經歷之豐富。

他們的童年是小農經濟,只有多生孩子,多種地,才是根本,家家戶戶都好幾個孩子,誰家沒有男孩子在村裡都抬不起頭,男孩就是生產力。

後來變成計劃經濟,進廠當個螺絲釘是一輩子的榮耀,家用電器就是手電筒。

再後來變成了市場經濟,好男兒志在四方,應該出去闖一闖,下海經商方顯英雄本色,多少人第一次終於喝到了汽水。

這兩代的父母,思想實在是太複雜了,雖然說人性都是統一的,但是時代是變化的,很多思想早就被時代淘汰了。

但是很多父母的思想依然停滯不前,甚至把它當作活了一輩子的經驗,拿來強行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不從,那就硬逼,反正在他們眼裡:你是我親生的,我怎麼可能害你呢?

從主觀上來說,他們不可能害你,但是從客觀上來說,他們已經在害你了。

很多時候甚至是一種精神迫害!

從小就帶給你了很多不符合當下時代的認知,這種醒悟不到30歲你很難意識到,就算意識到了也很難改變。

有多少人過了30歲,非常介意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小時候要那樣教育自己。

認知貧困,是一個人最大的貧困,關鍵有些認知我們很難打破

除了我們不能決定的認知,很多我們能決定並且堅信的認知,有時候也並不完全正確。

比如:知識就是財富這句話就不是完全正確的。

始終堅信這句話的人,可能幻想著拿下博士學位然後走向致富之路。

事實是如此嗎?根本不是,多少人是因為上學越上越窮,上的都跟社會脫軌了。

真正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人都知道知識變成財富沒有那麼簡單,還要有膽識,資源,運氣等等多種因素。

本科生先放在一邊,有多少研究生和博士生畢業以後,根本就不從事跟本專業相關的領域。

很多不知名高校現在也有博士生學位了,太多人說白了就是為了混那個最高文憑,在他們眼裡文憑才是那個財富,事實上知識對他們來說是炫耀,根本派不上用場,也不知道怎麼用。

而且這句話的原話是:“知識就是力量”,是培根說的。

培根的原意是知識能夠豐富我們的思想,增加我們的見聞,武裝我們的大腦,能夠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是透過思考以後,運用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不斷地用知識打破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和方式。

知識只是我們實現財富的一種力量,但是知識並不等於財富。

認知貧困,是一個人最大的貧困,關鍵有些認知我們很難打破

認知沒有一成不變的,認知的本質就是不斷地打破,再重建的過程。

打破認識非常好用的方法,就是不停的問,刨根問底的問,追根溯源地問。

因為問了,才會不懂,不懂才想學習,這個時候我們學習到的知識才能轉化成真正的力量,因為我們是為了用才學習的知識。

這個知識包括武裝自己的概念性知識,也可以說是一種通識,包括歷史、人文,藝術、科技、財富、社會百科等等的知識,這些知識最起碼能構建起我們對這個世界框架的認識。

這方面的知識獲取的渠道非常簡單,看書,看紀錄片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很多時候你能徹底還原事實的真相,探究認知的本質。

另一種知識就是技能性知識,這種知識直接關係到我們吃飯,唯一的訣竅就是練,反覆地練,練到熟能生巧,練到推陳出新,技能性的知識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改變。

真正有效地成長一定是認知的不斷升級,一條認知不能吃一輩子,能吃一輩子的是定理,認知都是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不斷的打破和重建,不停的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

認知貧困,是一個人最大的貧困,關鍵有些認知我們很難打破

用當下最流行的一句話來說:我們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對這個世界認知的缺陷。

我們永遠無法賺到超出我們認知以外的錢,除非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會由於實力不足而虧掉。

不停的問,不停地學,非常重要,因為這是重建認知的最佳捷徑。

TAG: 認知知識父母我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