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情意婚戀、我主良緣情感分享」擇偶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贛州情意婚戀、我主良緣情感分享」擇偶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微信公眾號:情意我主良緣

一、“父母偶像”理論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提出了“父母偶像”理論,他認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有“俄狄浦斯情結”,即男孩會愛上自己的母親,而把其父親當做競爭物件來看待,在他長大之後,他會選擇具有自己母親個性品質的女性作為自己的伴侶;女孩則正好相反,會選擇具有自己父親個性品質的男性作為自己的伴侶。在當今的親密關係研究領域,實際上也開始了一些針對個體差異探討“父母偶像”理論的研究,如依戀型別與父母偶像論的研究。

在親密關係交往中,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依戀型別,大體可以劃分為安全型、焦慮型和迴避型。研究發現,不同依戀型別的理想伴侶存在差異。如對男性的依戀型別發現,焦慮型男性的理想伴侶形象更接近其理想母親的形象,迴避型男性的理想伴侶形象更接近其理想自我形象,安全型男性的理想伴侶形象則更為靈活。

二、“需求互補”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溫奇提出了“需求互補”理論,他不否認擇偶需要在年齡、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教育層次等方面相互一致,但他更認同從心理需求和個人動機方面考慮互補性的原則。溫奇認為人們在擇偶時主要考慮彼此各種需求的相輔相成,如有支配欲的人想找比較順從的人作為伴侶;享受人照顧的人往往會選擇以照顧人為快樂的人作為伴侶。

三、“刺激——價值——角色”理論

以美國心理學家默斯坦為代表的社會心理學家對擇偶過程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擇偶中雙方關係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可以分為刺激、價值和角色三個階段。

(1) 刺激階段。在這一階段,雙方以“刺激”類的資訊決定是否建立關係,將感官的資訊作為判斷依據,如外貌、年齡、種族等特徵。

(2) 價值階段。雙方比較彼此的基本價值觀是否相容,是否有共同語言,是否有相似的信仰等。

(3) 角色階段。此階段是判斷是否深度“相容”的階段,雙方評價對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角色期望,在為人父母、居家生活等各項生活任務方面是否保持一致。

以上三個階段中任何一個階段出現問題,均會導致關係的解體,當然也有很多夫妻在擇偶過程中忽視了這些方面的評估和比較,帶著問題走入了婚姻,這也為婚姻埋下了隱患。

「贛州情意婚戀、我主良緣情感分享」擇偶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微信公眾號:情意我主良緣

四、 “進化心理學”理論

進化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強調,由於進化與遺傳的作用,人類具有先天的擇偶心理機制。以下介紹親本投資理論、性策略理論、好基因模型、二元模型四個具有代表性的進化心理學理論。

(1) 親本投資理論。此學說被譽為“迄今最有潛力的社會進化論”。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投資”,基本假設是兩性繁衍過程中,兩性都有最低限度的絕對的“投資”,就是提供雙方的生殖細胞。

(2) 性策略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男性和女性為了獲取資源或配偶而贏得最終的生育成功,從理論上講,男女分別進化了不同的性策略,有短期性策略和長期性策略。如男性更傾向於採用短期性策略獲得更多伴侶,從而獲得更大的生育成功。

(3) 好基因模型。該理論認為,在擇偶過程中,有些外在的身體指標既是“吸引力指標”,也是“生存力指標”,這些指標說明了個體對異性是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也暗示該個體具有良好的基因,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如果與具有這種身體吸引力的個體繁衍後代,那麼後代可能會透過遺傳獲得更好的基因,從而獲得更強的適應性。

(4) 二元模型。該理論及強調親本投資,同時也強調基因因素,認為親本投資和遺傳基因這兩種因素在男女擇偶過程中同時起作用。

「贛州情意婚戀、我主良緣情感分享」擇偶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五、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斯,讓人為不同性別人群對於擇偶的選擇都源於男女社會地位的不同及社會化的力量。

六、 “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有時也被稱為“資源交換”理論,該理論在擇偶研究中是一個主流的理論取向,也是具有很強解釋力的理論。

七、“擇偶坡度”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男性傾向於選擇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職業階層、薪金收入等與自己相當或比自己低的女性,而女性則傾向於選擇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職業階層、薪金收入等比自己高或與自己相當的男性,即婚配模式中的“男高女低”模式。

八、“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論

該理論中,相似性是擇偶的重要原則,這裡的相似性更強調家庭背景、種族、觀念等社會屬性的相似。

TAG: 理論擇偶伴侶男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