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不是應該開心嗎?為啥會焦慮呢?

文/康衛軍

春節越來越近,人的心就像一根越繃越緊的弦,唯恐忘記什麼、唯恐錯過什麼,也唯恐留下什麼缺憾。追求完美是人的普遍心理,該辦的年貨置辦齊了沒有,該添的新衣增添了沒有,該做的年夜飯準備得怎樣了?還有春聯、壓歲錢、走親訪友的禮品……

過年不是應該開心嗎?為啥會焦慮呢?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旦過了大年初一,年的味道會越來越淡,那股子對年的熱情也在一點點退卻。古話說得好:“再難,年也要過;再難過的年,窮也罷,富也罷,都會過去。”年也不會把某個人擋在年那邊,不讓過來。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為了這個節日,也為了獲得一種很強的儀式感。從過完年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為下一個新年的到來開始準備。

當然這種準備大都以賺更多的錢、開創事業、努力工作、孝敬父母、教養孩子、培養興趣愛好、成長自我為前提,到過年的時候,看一看,一年來有什麼收穫;和別人比有什麼改變?財富、物質、職位有什麼增加?

過年似乎成了中國人的一種思考方式,除了節日的氛圍,還隱藏著一種變化和自我超越。生活就像闖關,那些麻煩、那些問題、那些糟心的事情,最後一個個被我們甩在身後。生活雖然不易,但每年你都能闖過來,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挑戰。

生活在一點點變好,人的能力在行動中也逐漸增強。可最大的悲哀是,我們的身體與生命卻在不斷貶值,最後還要歸零。你即使錢再多,能力再強,只能略微延長有限的生命,卻無法改變生死的法則。

過年不是應該開心嗎?為啥會焦慮呢?

所以,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應該學會兩種法則:一種是加法,一種是減法。在有限的生命裡,儘量過得精彩一些,比如透過學習,增長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培養興趣和愛好,提升生活品味;創造一些東西,體現生命的價值;豐富精神內涵,儘量過得充實一些;學會愛和被愛,幫助和影響身邊的人。

同時用好減法,世界太大,好東西太多,但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你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學會取捨。有三五摯友足矣,沒必要陷入無效社交;美酒佳餚只能搞壞身體,家常便飯才能養成好胃;廣廈千萬間,睡覺的地方不足三尺;美女如雲,你只能取其一,貪多不僅搞壞身體、散盡家財、還會丟官、甚至鋃鐺入獄。

「孤獨的大腦」的作者老喻,早就看明白此中曲直,他提出“半徑演算法”。擴大認知半徑,明確能力半徑,減少行動半徑。意思是人要開闊自己的視野,明白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只在擅長的領域做事,並且要不斷簡化流程,才能成事。

過年不是應該開心嗎?為啥會焦慮呢?

人的焦慮來自比較,自己的收入比妹夫多百分之二十,就會產生優越感和幸福感,否則,就會焦慮。所以比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一個坑,一個避之不及的陷阱。能看清這個邏輯,就能處理好生活與生命的關係。

過年為什麼會焦慮?因為過年是一家團圓,一次次的聚會。混得好,可以把聚會當成一種炫耀;混得不好就會自卑,會備受打擊,會悶悶不樂。所以比較是因,焦慮是果。過年,過年,有人過年,有人過難。只有丟開這些外在的比較,人才能真正放下,獲得長久的自由。

TAG: 過年焦慮半徑生命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