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的外表下,願你仍擁有一顆柔軟的心

作者:王略略

刺蝟的外表下,願你仍擁有一顆柔軟的心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柔軟》

人生而孤獨

《刺蝟的優雅》是一部孤獨的片子,影片中的帕洛瑪和勒妮像極了海底的Alice鯨魚,沒有任何同類能夠聽到她的聲音。沒有親友,不屬於任何部落,不得已的安靜與隱匿。因為它的頻率有52赫茲,而正常鯨魚的頻率只有15~25赫茲。它的頻率一直是錯的。

不被理解,無從分享,無人同和,所以孤獨。

刺蝟的外表下,願你仍擁有一顆柔軟的心

早慧的少女帕洛瑪參悟了生死,並用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的方式抵抗這個讓她覺得荒唐的社會。 電影在帕洛瑪的開場白中開始,“我叫帕洛瑪,11歲。住在一個有錢人的公寓。我的父母都是有錢人。全家都是。姐姐和我也都是未來的有錢人。儘管我有如此的運氣,如此的有錢,可我早就知道,人的一生如同在魚缸裡。在這個世界裡,大人們像窗戶上的蒼蠅用一生在魚缸裡撞來撞去。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日子我受不了,我決定再過165天,6月16日,我12歲生日那天,我去自殺。”

11歲的帕洛瑪不想像魚缸裡的金魚,把時間花費在像蒼蠅往同一面窗戶上亂撞的世界,最後死在魚缸裡。她被“自己的未來”深深困擾,痛苦而絕望,但是無人理解,父母只是覺得她應該看醫生。

刺蝟的外表下,願你仍擁有一顆柔軟的心

臃腫粗糙的看門人勒妮,是帕洛瑪住的高階公寓的門房,粗陋的打扮,每天重複著收發郵件,開門關門倒垃圾的勞動。但晚上關上門後,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她孤僻卑微,“渾身是刺,一座如假包換的堡壘,其實內心跟刺蝟一般細緻,性喜孤獨,優雅得無以復加”她總是小心翼翼地把門掩上,在人們面前故意裝得懶散,低調地裝作一個門房太太該有的模樣,以便躲在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裡。

刺蝟的外表下,願你仍擁有一顆柔軟的心

她們都是孤獨的,不被理解,無人分享,終於明白高山流水的知音難覓後,不自禁長出尖銳的刺,抵禦嚴寒,抵禦規則,抵制侵蝕。這個社會的匆忙、刻板對她們來說是陌生的,堅硬的,更是刺骨的無奈!於是,

一個想到死,一個想要躲

社會固化的標準,給一部分人帶來了安全感的同時,也給另一部分人也帶來了孤獨。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出於本能,出於被理解,被治癒的渴望,我們會去尋找和我們帶著同一標籤的彼此。

認同感,愛與理解

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愛讓生命變得柔軟

好在電影中,小津格朗先生的到來。他的細膩,識破了勒妮刻意隱瞞的深刻與真誠,他是彬彬有禮又情深的紳士。他幾乎是從一句安娜卡列尼娜的臺詞和勒妮貓咪的名字這些細節,來推定勒妮與他是同類的人。只有是很真誠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與什麼樣子的人交談。這種本質的交流更接近人們相處對話的本質,喜歡你只因為你是你,而不是你外表或者身份。

小津先生出現後,勒妮開始變得柔軟,她收起了武裝出的尖刻與粗糙,心態變得明朗,在惺惺相惜的氣息裡,兩個人愈來愈近。而勒妮與帕洛瑪,帕洛瑪與小津,也都在相遇後用相同的頻率連線到了彼此,進行心靈的溝通,不敷衍也沒有不屑,不假裝懂得也沒有距離感,認真地聆聽並分享自己的想法,他們找到了彼此相處最舒適的狀態。

勒妮變得“柔軟”了,帕洛瑪也看到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

“人生不是一道證明題,你無需向任何人證明你是誰,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勇敢地做自己。”

不用急於尋求認同,不緊不慢,敏銳而自持,總會有人懂你。

刺蝟的外表下,願你仍擁有一顆柔軟的心

電影的最後,勒妮死於一次平淡無奇的車禍,它真實地揭露了生命的無常。勒妮在準備去愛的時候死去,這多少給觀眾留下了遺憾和疑惑。我想這也是導演的用心良苦之處,這是一種“物哀”的手法。在空寂的心境中孕育出悲劇之美,同時也是對生命須臾,歲月無常產生的悲觀之情。

“但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那一刻你在做什麼。”

而愛讓生命有意義。勒妮準備去愛,去接納,不止是接納自己也是鼓起勇氣接納他人。這樣的愛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妙。

所以不管在何處,以怎樣的身份,要相信這麼一份愛的存在,讓你不再像忙碌追逐繁星的金魚,而像星星一樣可以每天都有期待地活著。

願我們都能透過愛與自由,找到讓我們變得柔軟的人。

——the end

TAG: 勒妮帕洛瑪孤獨魚缸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