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

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

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

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

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看過電影《陽光普照》的人,一定忘不了影片中這段經典的臺詞。電影中,阿豪是在爸爸的偏愛中長大的,他是爸爸唯一的希望,承載爸爸太多的期望。阿豪學習成績很好,卻因發揮失常沒有考上第一志願。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選擇了復讀。阿豪從小到大在父親眼中都是完美的,不能有任何瑕疵和遺憾,最終他不堪承受壓力選擇了自殺。

阿豪的自殺看似被爸爸24小時從不間斷的父愛灼傷,其實是他沒有及時療愈內心的小孩,沒有認清自己,與自己和解,最終走上不歸路。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有幸讀到施琪嘉老師的《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讓我對內心的小孩有了全新的認知。這本書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書中羅列諸多的專業術語,讓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讀起來難於理解。這本書透過詳實的細節描寫,很容易讀懂書中內容,對照反觀內心的小孩,整本書讀完,豁然通透。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之所以通俗易懂,與作者施琪嘉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他是中國首批國家註冊心理督導師,醫學博士。留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及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武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武漢市心理醫院副院長。

施琪嘉老師自述做過神經科醫生,因為對心理學有興趣,做了心理醫生。在十幾年的臨床經驗中接觸了很多有人格障礙的病人,透過治療他發現,所有問題最後都指向原生家庭,指向我們心中的“小孩”。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如何面對內心的“小孩”,施琪嘉老師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透過30堂課做了深度解析。

我提煉出四個關鍵詞:

看見

療愈

整合

理解

看見:與我的內在小孩對話

療愈:照顧我的內在小孩

整合:活出愛與新生的自我

理解:與自己和解,用現在的自己安慰過去的自己才最有力量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適合什麼樣的人閱讀?我認為適合四類人閱讀:

1、準備做媽媽的年輕女性

30堂深度成長課,能教會準媽媽們如何做一個能和小嬰兒產生共情的媽媽,可以讓孩子出生就有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

2、職場達人

瞭解職場中的內在小孩都有哪些表現,從容應對職場關係。

3、年輕夫妻

夫妻之間有三種內在小孩型別,對症找到內在小孩,可以讓夫妻關係更和諧。

4、老年人

面對日漸衰老的老年人群體,清楚內在小孩的種種表現,可以優雅有尊嚴的從容離去。

在這裡不做進一步闡述,寫的再多,不如讀施琪嘉老師的原書內容,理解更深。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我分享讀書過程中對我有觸動的三個例證。

例證

一:

早期的內在小孩就是一個“上帝”

嬰兒出生後,所有的感受和待遇都是如“上帝”般的,要什麼有什麼。孩子特別小時,沒有認知能力,辨認不出父親、母親。他對周圍的環境只有一個物化的概念。

物化,就是把人看作一個物體。成年人要迎合孩子的這種所謂的“上帝”意象,不要把自己當作人,也不要把自己當作孩子的父母。

這個說法,超出我的認知,感覺很新鮮。看到書中的舉例,很直觀明白其中的寓意。

比如,一個孩子看到火,想知道被火烤是什麼感覺,自己又不敢嘗試,他就會把父母的手指拉向爐灶。

好的父母不會因此生氣,因為對孩子來說這只是一個好奇心驅使的行為。孩子如果看到父母很誇張的表現,比如說燙、吹自己的手,孩子就知道,火是危險的。

但是,也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怎麼這麼小就是個壞孩子,怎麼這麼小就會用火烤自己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行為上綱上線。但是,孩子只不過是把父母當作工具,為自己所用,去探索世界、去接觸環境而已。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把孩子當作工具使用,把孩子物質化——“你如果學習好了,我就給你買什麼東西”,那麼這實際上是剪除了孩子在“上帝”階段的“上帝”情結,孩子的強烈情感就會完全取決於物化的東西。

施琪嘉老師認為,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對父母會比較平淡、比較冷漠,甚至比較殘酷。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例證

二:

你想培養一個天使般的內在小孩,還是想培養一個惡魔般的內在小孩?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並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哪種愛的方式更恰當,透過書中的舉例來體會。

兩三歲的孩子在沙坑旁邊爬樓梯。3種類型的母親會有不同的反應。

過度敏感的母親

,會馬上把正在爬樓梯的孩子抱走。她會認為太危險,不能爬,會緊緊盯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讓孩子越雷池半步。這種孩子的內在小孩是被束縛捆綁的。

粗心大意

的母親

,孩子已經快爬到頂,眼看要摔下來,她還在旁邊跟別人聊天,根本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情況。這種孩子的內在小孩體驗到的就是過於自由,沒有管束,身體因此會受到傷害。

溫和鼓勵

的母親

,看到孩子在往上爬時,她邊跟別人講話,邊用餘光看著孩子。當孩子爬到一定的高度時,她就過去扶著孩子,並且鼓勵孩子繼續往上爬。這種方式就是恰當的養育方式。這種孩子的內在小孩就是積極向上的。

施琪嘉老師說,

父母理解孩子的需要,瞭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確反應,這點特別重要。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例證

三:

父母的共情能力,會深刻影響孩子共情能力的形成

如果母親的共情能力差,孩子就會有憋屈感。書中舉出的例子一下戳中我。

吃飯時,有的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給孩子挑揀飯菜,堆在孩子面前,認為孩子就應該把它吃下去。可是孩子可能很不喜歡吃其中的某一種菜,這時如果是共情能力不強的父母就會堅持甚至強迫孩子必須吃下去。

女兒小時候,我就是這樣做的。以前沒意識到這樣做有何不妥。直到女兒長大,在我有一次給她夾菜時,遭到她強烈拒絕,我才反思,這麼多年是做錯了。

施琪嘉老師強調,一個共情能力不好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共情能力也往往不好。共情能力差的人,他的內在小孩總是處於特別憋屈的狀態。說話做事容易不合時宜,和別人的想法格格不入。他理解不了別人,反而老是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最終的結果就是悶悶不樂、不快活、抑鬱、特別容易被激怒,導致人際關係不好,由此可見,共情是多麼的重要。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寫在最後:

施琪嘉老師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說:“內在小孩是每個人內心中的孩子。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個孩子的狀態,這個內在的孩子不會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而消失。相反,他會永遠像一個孩子一樣躲藏在我們內心的角落裡。”

勇敢面對並深度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探索自我,解開心結。讓內在小孩成為自己人生的好伴侶,重新整合自己,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以陽光喜悅的心情擁抱每一個明媚的清晨。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玉箏:無戒學堂簽約作者,自媒體多平臺原創作者,在文字的排列組合中,安頓自己。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三個觸發心靈的事例,帶來全新認知改變

TAG: 孩子小孩內在療愈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