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恐懼反應的形成都包括哪些階段?

恐懼症(phobia)表現為,人們對物體或情境的恐懼變得非理性,影響了正常活動。為了證明人們是如何習得恐懼症的,約翰·華生和羅莎莉·雷納(Rosalie Rayner)(1920)故意使一個十一個月大的男孩艾伯特(Albert)形成了老鼠恐懼。目的是研究先天的恐懼反應如何轉移至大量的其他刺激(我們現在稱之為刺激泛化)。

他們也想證實成年時期特定的恐懼反應可以追溯到童年期。華生和雷納的研究程式有一些瑕疵,但由於倫理原因,當今沒有其他心理學家嘗試對兒童做這樣的事。但是毋庸置疑,該研究是一項經典研究,並且恐懼症主要是透過條件反射形成的,這一觀點至今仍被廣泛接受。

“小艾伯特”是一個安靜的孩子,很少哭鬧。(華生和雷納之所以有意選擇這樣的小孩,是因為他們認為此實驗對這類小孩的傷害是最小的。)

當華生和雷納給他一隻白鼠(白鼠是活的,不是玩具)來玩時,艾伯特並未表現出恐懼,事實上他很高興。當給他其他類似的東西。例如,兔子和毛衣時,他也表現出高興。

但是像大多數孩子一樣,艾伯特也害怕噪聲。當研究者在艾伯特頭後面用錘子敲打鋼棒,發出很大的噪聲時,他會跳起來,倒向腳下床墊的一角。錘子製造的噪聲是恐懼這種無條件反應的無條件刺激。

個人恐懼反應的形成都包括哪些階段?

已經確立了艾伯特喜歡白鼠,華生和雷納開始教他害怕白鼠。他們再次給他一隻白鼠,但這次艾伯特一接近白鼠,研究者就敲擊鋼棒。

艾伯特每次都會被嚇一跳,摔倒在床墊上。幾周內,研究者將這一實驗程式重複了幾次,

艾伯

特開始啜泣和發抖。最後,只給他白鼠,不發出噪聲,艾伯特也會摔倒、大哭,並儘可能快地爬離

。白鼠變成了恐懼的條件刺激。幾天後的實驗表明,艾伯特的恐懼已經泛化到了其他有毛髮的物體,包括白兔、毛衣、聖誕老人面具,甚至約翰·華生的白頭髮。

不幸的是,華生和雷納同小艾伯特失去了聯絡,不知道他的恐懼持續了多長時間。而且,因為這個實驗提前結束了,以致他們無法消除這種條件反射。但是,華生和瑪麗·科弗·瓊斯(Mary Cover Jones)確實消除了另一個兒童的條件性恐懼。華生稱這一例條件性恐懼是在家中形成的,而非心理學家在實驗室誘發的。

這名叫彼得(Peter)的3歲幼兒非常害怕兔子。華生和瓊斯採用一種稱為逆條件反射(counterconditioning)的方法消除了這種恐懼。這種方法是將條件刺激與其他刺激

相結合,引起與不需要的反應不相容的反應。

最初,研究者把兔子放得離彼得遠一些,這樣他的恐懼將保持在較低水平。否則,彼得就可能學會恐懼牛奶和餅乾!

但是漸漸地,在幾天的時間裡,他們把兔子放得越來越近。最後彼得學會了喜歡兔子,他甚至能讓兔子坐在自己腿上,一隻手和它玩,另一隻手吃東西。這種程式的變式叫作系統脫敏,“系統脫敏法”原理是逆條件反射,後來人們把它用於調節成年人的恐懼症。

個人恐懼反應的形成都包括哪些階段?

生物學和條件性恐懼

研究者正在探究條件性恐懼形成與消退的生理侷限,條件性恐懼的獲得涉及杏仁核中神經遞質穀氨酸鹽的接收器。給老鼠注射妨礙接收器工作的藥物,便阻止了習得性恐懼的消退,而注射增強接收器功能的藥物,便會加速消退。(Walker等,2002)研究者受到這些發現的鼓舞,繼而研究這種增強接收器功能的藥物

對人類是安全的)對解決恐高症的作用。

他們做了雙盲實驗,讓15人服用此藥物,其他人服用安慰劑,參與者經歷了兩個療程。其後,參與者戴上護目鏡,乘坐一架玻璃電梯,從地面緩緩上升,這對有恐高症的人而言是非常恐怖的!

他們還要走到一架高橋上面,

低頭看下面的噴泉

。在每週一次的三個月療程中,參與者記錄了他們到各“層”的不安感,記錄顯示,服用該藥物比服用安慰劑更能有效減輕症狀。再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服用該藥物的被試比控制組的人更能避開高處。

基因遺傳的差異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更可能變得焦慮、恐懼。

瑞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大學生被試對一些

人臉照片學習恐懼反應,只有那些擁有與杏仁核反應相關的特定基因的人獲得了恐懼反應,那些攜帶與前額皮層中妨礙認知控制功能相關的基因的被試則表現出習得反應消退的阻抗。

這些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先天和習得恐懼的生理機制。

個人恐懼反應的形成都包括哪些階段?

解釋味覺

經典條件反射也能解釋我們怎樣學會喜歡或討厭許多食物和氣味。在實驗室中,研究者透過在食物或氣味中新增導致噁心或其他不愉快症狀的藥物,使動物學會了討厭這種食物或氣味。一位研究者透過把動物喜歡的胡蘿蔔氣味與討厭的苦味化學物質相結合來訓練蛞蝓。很快蛞蝓就開始迴避胡蘿蔔的氣味。

接下來,研究者透過把胡蘿蔔氣味與馬鈴薯氣味結合,證明了高階條件反射的存在,即蛞蝓確實也開始迴避馬鈴薯的氣味。

許多人在吃了某種食物後

生病,就學會了討厭這種食物。這種食物原來是一種中性刺激,現在變成了噁心或該疾病引起的其他症狀的條件刺激。

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談到他本人怎樣由於條件反射而討厭蛋黃醬。一天晚上,他和妻子吃了美味的魚片蘸蛋黃醬之後不久,就得了流感

。自然,他會感到沮喪。當然,他的不幸與蛋黃醬並無關係。但是等到下次再吃蛋黃醬時,他發現自己開始討厭蛋黃醬的味道了。

個人恐懼反應的形成都包括哪些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賽利格曼對蛋黃醬的反感不同於實驗室中形成的厭惡條件反射,他在蛋黃醬和生病只結合了一次之後就發生了反感,而且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間有很長的時間間隔。

此外,賽利格曼的妻子

、食物盤、侍者雖然都與生病相結合,卻並沒有成為厭惡反應的條件刺激。這是為什麼呢?

約翰·加西亞(John Garcia)和羅伯特·柯林已經在早期關於老鼠的研究中給出了答案:比起影象或聲音,氣味與疾病的聯結具有更大的生物準備性。

正如能獲得特定恐懼的傾向,這種生物傾向或許是透過自然選擇而發展起來的,因為它促進了生存——同特別的影象或聲音相比,吃到不好的食物更可能給人帶來疾病和死亡。

個人恐懼反應的形成都包括哪些階段?

心理學家利用條件性厭惡,成功阻止了捕食行為。在一項經典研究中,研究者用一根繩子掛著一塊飄著令人噁心的化學物質味道的羊肉引誘狼崽,結果它們形成了對羊肉的條件性厭惡。(Gustavson等,1974)相似的方法還可用來阻止浣熊小雞。

TAG: 恐懼艾伯特白鼠華生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