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做佈施好事,為何有些人獲得的福德多,有人福德卻很少呢?

《周易》中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經常行善積德的家庭,一定會為自己以及後代積累留下餘慶福澤;而一個常常作惡、常行惡事的人,則必然會為家庭後代埋下禍根。

在傳統文化中,福澤對人們意義非凡。古人認為一個人的福報大小決定了這個人生活層次。為了使得人們 擁有更加安定舒適的身心生活,古代先賢們都在極力勸導我們,要懂得積善行德的道理,要多做善事多存善念,如此我們才能夠獲得更為美好的人生。

同樣是做佈施好事,為何有些人獲得的福德多,有人福德卻很少呢?

在眾多行善方式中,佈施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因此很多人在行善時,都會選擇用佈施的手段。但是當一個人持續行善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同樣是行善做好事,但我們卻可以明顯感受到,有些人獲得的福報更多,而有些人所獲得則很少,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在佛教中,地藏菩薩就曾問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同樣是做佈施,而眾生所感得的果報福德卻有輕有重?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回答的:

佈施時的心念和態度十分重要

如果是有權有勢的大官人、大財主,甚至是國王宰相、一郡之主這樣的人,當他們在遇到地位卑賤、身份低微之人時,也應該放下心中的傲慢之心,以平等無分別的慈悲心對待他們,真誠佈施。

同樣是做佈施好事,為何有些人獲得的福德多,有人福德卻很少呢?

心態很重要

真正的大布施之人,他在面對眾生時一定是自然流露悲憫之感。他的心一定是謙卑謙遜的,而不是傲慢分別的;他一定是面帶善意的,而不是冰冷不屑的;他一定是語言柔軟的,而不是刻板生硬的。當一個人在做佈施時,可以如此身柔軟、心柔軟、語言柔軟時,所能收穫的福德自然會非常大。

《大丈夫論》中提到:“

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

”如果以慈悲無我利他之人來做佈施幫助他人,那麼所可以獲得的果報以及功德會有如大地一般廣闊。但如果以自私自利之心,哪怕你捐出了全部,所能獲得的果報也有如菜籽般微小。

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明白,當一個人在行善時,所獲得的善報大小與其佈施物品的多少無關,而是與其內心的心念有關。心量越大,福德越大,發心越大,果報就越殊勝。

同樣是做佈施好事,為何有些人獲得的福德多,有人福德卻很少呢?

一個故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就可以很好的表現出發心大小的重要性。釋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供養了他一缽食物,而釋迦牟尼在收到這缽食物後,便把食物轉贈給了一隻飢餓的小狗。

他問道舍利弗:“是你供養我所得福德多,還是我佈施給狗所獲得的福德多呢?”舍利弗恭敬回答道:“應該是您所獲得的福德更多。”

這個故事有趣的點就在於,同樣是供養佈施,一個供養的物件是聖人智者,一個佈施的物件是小狗。正常人都會認為供養佛的功德會更大,但實際卻恰恰相反。其原因就在於,舍利弗還有自私自利的心,他雖然供養了佛,但因為發心狹小,所以功德不大。

同樣是做佈施好事,為何有些人獲得的福德多,有人福德卻很少呢?

而釋迦牟尼是覺悟無我的聖人,他早已沒有了自私利我之心,所以雖然僅僅是給了小狗一碗飯,但這個行為中卻包含著無量廣大的慈悲之心,所能產生的福德功德自然也會無量無邊了。

TAG: 佈施行善供養釋迦牟尼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