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鴨的喜劇》:一個盲詩人的悲劇

一個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羅寄居在北京,他感到無比的寂寞,甚是懷念夏季緬甸的蟲鳴蛙叫,於是買了十幾只蝌蚪放在荷花池子裡養著。

這個盲詩人在期待著未來的池中的音樂家們長大的同時,還勸女主人仲密夫人養蜂、養雞、養豬、養牛、養駱駝。後來院子裡果然多了許多小雞,但雞總是因積食而難以長壽。

魯迅《鴨的喜劇》:一個盲詩人的悲劇

後來,賣雞的小販帶來了幾隻小鴨,遍身松花黃,在盲人手裡咻咻的叫,他忍不住買了幾隻小鴨。豈料,小鴨一入院,便跑到荷花池裡嬉戲去了,還把已經長了腳的蝌蚪們吃得一乾二淨。

盲詩人聽到這個蝌蚪的慘劇並無他法,只能連連嘆氣。小鴨一天天長大它們早已褪去黃毛,在夏雨裡欣然戲水,在冬日裡“鴨鴨”地叫著。而這些,盲詩人都沒聽到,他早在還未入夏之時,就已耐不住寂寞回了國。

魯迅先生在《鴨的喜劇》裡,透過盲詩人之口“在沙漠上似的寂寞”,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亦毫無生機。

盲詩人本想聽蛙鳴,得以慰藉,奈何可愛的小鴨吃了未來的池中音樂家們,最後小鴨變大鴨。而他既沒聽到蛙鳴,也沒機會聽到大鴨叫。這是鴨的喜劇,也是他的悲劇。

在我看來,他的悲劇的原因就在於無條件的妥協和無節制的泛愛

無條件的妥協

盲詩人最初的願望是重溫緬甸夏液蟲鳴蛙叫的熱鬧,但是自己身處寂寥的北京,於是退而求其次,聽聽蛙鳴也行。後來,養小雞也無可厚非,畢竟雞不能下到水裡,可以和蝌蚪和平共處。但悲劇的是,他聽到小鴨可愛的叫聲。

魯迅《鴨的喜劇》:一個盲詩人的悲劇

這是他對現實生活無條件的妥協,雙目失明的他想養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動物,來構建他的緬甸仲夏夜之夢。

有這樣一個獵人的故事:一個獵人在追一隻狐狸,狐狸跑進了一個樹洞裡。這個樹洞跑出了一隻兔子,獵人便又去追兔子。兔子跑進了樹叢,獵人朝樹叢開了一槍,一隻受傷的黑熊跑了出來,於是他又對這隻黑熊補了一槍。黑熊最後死了。

的確。這個獵人最後得到了一隻黑熊,但他最初的願望是打一隻狐狸,也許他想要一身狐狸皮。他一次又一次的妥協,雖然最後沒空手而歸,但也因此錯過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而很多人也一樣,沒有從一而終的堅持,反而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無節制的泛愛

從文中可以看出盲詩人是極其浪漫的,他養蝌蚪、養小雞、養小鴨,他愛世間一切萬物,卻忽視了自然界的生存規律——弱肉強食。他無所不愛,卻愛而不能,他愛的小鴨成為了生命的屠殺者,吃了他愛的小蝌蚪。

魯迅《鴨的喜劇》:一個盲詩人的悲劇

這便是他無節制的泛愛,這也是一個善良者的悲劇。要知道世間有美就有醜,有惡就有善,但也許你一個善意的舉動無意間會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善心並不一定就能帶來好的結果,“彭宇案”就是一個例子。好心去扶老人,反被老人訛。這個曾經引起輿論風潮的事件,雖多年過去,但還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很多人已經不敢第一時間就去扶倒在地上的老人了,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謹慎三思而行。

這是社會的悲劇,這應該也是泛愛的悲劇吧,無所不愛,卻因愛而傷。

-END-

TAG: 小鴨詩人泛愛悲劇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