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

——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作者  薄文軍

最近,利津縣文旅部門正聯合鹽窩鎮及其東部的南嶺、薄家莊(包括福壽、康寧、維新、和平,四個建制村)、北嶺(包括北嶺、北一、北二、北三,四個建制村)等自然村,攜手打造南北長達5公里的“老街長巷——非遺文化傳承一條街”,推動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旅遊業態。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可以肯定,這是一篇深沉厚重而又繾綣雋永的大文章,只要認真做下去,絕對越來越耐看。從專案啟動以來的社會反響看,也深刻證明了這一點。很顯然,這條即將盤活的古街點燃了更多當地人的記憶和激情。尤其如我輩少小離家的利津赤子,已然是浮想聯翩、心潮澎湃。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旅遊業本身並不是高深莫測的高階產業,任何的鄉鎮、村莊、企業、家庭,都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參與到旅遊業當中來。因為旅遊業自身的產業鏈條夠長夠壯夠完善,吃住行遊購娛,這都是浩浩蕩蕩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不要貪多貪大貪全,你只要因地制宜把握好其中一個環節,就足以賺個盆滿缽滿。國家倡導全域旅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市裡搞“旅遊富民”三年行動也是謀定而後動。

許多人都擔心,大家都做旅遊都做景點做給誰來看。這種想法貌似看得長遠,其實很短視很片面。因為諸如“老街長巷——非遺文化傳承一條街”這樣的設施,本身並不是靠門票吃飯的純景點。它真正的功能是個載體、是個平臺、是個地標、是種氛圍。花有限的錢,把街道環境整治好了,賦予其一定的文化內涵,大家做點生意就方便了。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隨著全域旅遊的推進,利津縣境內的黃河北灘、北大堤已經基本盤活了。“老街長巷”這一帶不再是交通死角,而且將來人流會越來越多。周邊的“七龍河農業嘉年華”等生態旅遊觀光專案需要有人文元素來呼應,需要有配套的服務專案跟上。而“老街長巷”恰恰有足夠的縱深,足夠大的腹地來參與、來聯手、來支撐,這本身就是老街的一種機遇,父老鄉親們的一種機遇。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老街長巷”對外地遊客有吸附作用,對在外赤子更有吸附作用。從1977年恢復高考乃至更早的時間開始,這一帶幾乎家家都有大學生、家家都有人在外工作。近年來進城上班的就更多了,這些都是潛在的客流。往最小處說,每到週末,大家從城裡回到鄉下,在家門口吃點正宗利津水煎包、北嶺丸子、南嶺豆腐、包皮子餅;買點肉蛋奶、傳統糕點回家孝敬老人;帶點時令水果、生態蔬菜、笨雞蛋、手工製品回城裡享用;哪天一高興,帶著要好的同學、同事、戰友、朋友到自己老家看看……這都是市場、都是經營。當年資金外流、人才外流的空心村,正在開始上演“雁歸來”“鳳還巢”,“老街長巷”的輻射能力將會越來越強,輻射半徑將會越來愈大,要不了多久就能出現應該屬於她的繁榮。“老街長巷”前景廣闊,我們樂觀其成。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值得為利津縣文旅部門點讚的,是因地制宜,拿捏到位。在這一帶打造“老街長巷——非遺文化傳承一條街”,確實是有文化基礎,有歷史淵源,有空間縱深,有市場潛力的。

首先說村莊,“老街長巷”經過的村莊,尤其薄家莊、南嶺子、北嶺子,都是文化底色深、底蘊厚、傳承遠的老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故事豐富。而且,這幾個村莊因為黃河的原因都被載入了《清史稿》《清朝實錄》《山東通志》《武定府志》等歷史文獻,頻繁出現在皇帝的聖諭、王公大臣的奏章裡,儘管事出有因,但今天看來這已經相當難得。

薄家莊是典型的明朝洪武二年山西洪洞移民村落。其先民先在大清河尾閭的利津縣樊家寨安家落戶,若干年後聚族而居形成“東嶺莊”,再後來人丁興旺,村民議事,更村名為“薄家莊”,後因黃河決口,尤其是光緒三十年(1904)六月二十九日薄家莊決口,上千戶人家的大村,被河水分割成六個居民點,後來形成福壽、康寧、維新、和平四個建制村,對外統稱薄家莊。今東營市河口區、墾利區及利津縣其他鄉鎮的一些冠以“薄”姓的村莊,均是由薄家莊派生出來的。位於王莊總幹北側的“東新莊”則是當年薄家莊遭受水災之後,清朝地方政府為薄家莊村民新安的居民點,據說當時的面積是300畝。但因為村民擔心這裡地勢仍較低窪,難以抵禦洪水,大多選擇在黃河廢堤上安家落戶。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薄家莊幾百年名聲在外的重要原因是文化教育,尤其是科舉。該村正式載錄於光緒九年版《利津縣誌》、民國二十四年版《利津縣續志》和民國二十年版《薄氏族譜》的就有進士1人(薄紹緒)、舉人1人(薄仁山)、貢生16人,同時有太學生、府學生、縣學生,也就是俗稱的秀才200餘人。清朝時期,薄家莊大街小巷均有私塾,家家戶戶都有學生,曾連續取得過全村6人、11人、13人同時考中秀才的輝煌戰績。出現過令人仰慕的“秀才衚衕”。以致有人說“薄家莊的小板凳都會念《四書五經》”。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北嶺莊以“父子觀察方伯第,兄弟翰林進士家”的岳家而享譽一方。有資料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後裔嶽東常由山西洪洞縣遷山東利津大清河東岸高土嶺北側定居。民間口耳相傳,其村名始稱“嶺北”,後來住在嶺上的東嶺莊更名薄家莊,“嶺北”也就改稱“北嶺莊”,俗稱“北嶺子”。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北嶺莊的嶽鎮南是清朝名宦,先後擔任翰林院編修、監察御史、湖南學政、九江知府、江安糧道、浙江鹽運使、甘肅按察使、直隸按察使、雲南布政使等職,是清朝中晚期利津“四大鄉賢”之一。傳說概括山東風物的傳世名言“一山一水一聖人”即出自嶽鎮南之口。當然了,基於當時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嶽鎮南口中的“一水”還不是指黃河。

南嶺村位於“老街長巷”的最南端,直接與黃河北大堤相接。1990年版《利津縣誌》記載,南嶺村也是明朝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移民在此立村的。民間口耳相傳,因該村位於土嶺南坡,其村名始稱“嶺南”,後來住在嶺上的東嶺莊更名薄家莊,“嶺南”也就改稱“南嶺子”。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南嶺村歷史上較早出現過學塾,據說北嶺莊的嶽鎮東、嶽鎮南兄弟曾到該村就讀。

從我們目前能找到的清朝及民國時期地圖來看,薄家莊、南嶺子、北嶺子三個自然村的圖示長期是呈品字形佈局的,但其實際地域都是跨越這條長街的。而且,受黃河洪水影響,三個村均有過不同程度的位移。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關於“老街長巷”依託的長街,應該是在清朝咸豐五年(1855)六月,黃河奪大清河道入海之後陸續形成的。尤其是19世紀80年代之後,黃河重走利津已成定局,山東巡撫陳世杰力倡築堤修埝。該堤壩初為右岸民埝,後升級為官堤,後因黃河改道而廢棄。其最鼎盛時,南至今東營市墾利區勝坨鎮寧海村,北至今利津縣鹽窩鎮八里莊,全長21。5裡。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長街古巷寄鄉愁南北嶺薄家莊非遺文化長街的前世今生| 三十立鋪

一脈長堤,見證滄桑變遷。非遺文化,演繹繽紛燦爛。“老街長巷”歷史上多處設有集鎮、店鋪、藥鋪、手工作坊。磨豆腐、汆丸子、水煎包、炸油條、烙鍋餅、制月餅、做糕點、做水食、制醬菜、榨香油、吹糖人,蘸蜜餞,中醫坐診、推拿正骨、針灸、艾灸、刮痧、膏藥,鐵匠、木匠、水木匠、泥瓦匠、貨郎、理髮匠,牽機、紡線、織布、繡花、編織、剪紙、扎燈籠、制鴿哨、糊元寶,磨剪子、戧刀子、劁豬、捶牛、屠狗、宰羊,揚琴、快書、鑼鼓、嗩吶、笙管笛簫、婚喪禮儀、打夯、打硪、夯歌號子、酒令、遊戲……五行八作,土特產品、手工技藝、非遺文化數不勝數。以“老街長巷”為引爆點,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千般技藝有望重見天日。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長街已見雛形,建設任重道遠。只要大家齊心協力,“老街長巷”必將成為一個廣闊的經濟文化大舞臺,必將成為造福鄉親們的幸福街。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理事,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

TAG: 家莊長巷老街利津縣北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