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越地長歌

浙江省博物館 武林館區

浙江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

戰國 越王者旨於睗劍

1995年10月,青銅專家馬承源先生在香港一古玩店奇蹟般地發現了一柄據傳出於浙江的越王者旨於睗劍,後由杭州鋼鐵集團於1995年底出資100萬港幣,從香港徵得,並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永久珍藏,越王劍終於迴歸越地。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浙博攝影大賽獲獎者

hannah——-xu 攝影

綠耳 攝影

引言:

第一次見,不期而遇,一股寒意襲來,幽冷深邃的劍鋒,毫無聲息穿過了2400多年的時空,欲戡破一切掛礙之勢,自天穹外突至眼前。卻不覺霸道殺戮之氣,平和靜穆中略帶絲絲的暖意。這應該是有“君子魂”之劍。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之“君子”劍,對來犯之敵,無勝劍不回鞘,止干戈為玉帛。

————石上梵音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綠耳 攝影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綠耳 攝影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一面銘文 “戉(越)王戉(越)王”

這柄劍的劍格上鑄了雙鉤鳥蟲書銘文,範鑄極精,毫微畢現。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另一面銘文 “者旨於睗”

者旨

讀為

“諸稽(zhū jī )”

,指的是越王的氏,為祝融八姓之一的彭姓之後;

“於

睗(yú shì)”

指的是越王的名。

越王者旨於睗

,即《史記》記載的趙王勾踐之子鼫(shí)與。他在位期間,冶師為他精鑄了一批兵器,僅青銅劍目前就有多把發現。

據《竹書紀年》的記載,越王者旨於睗在位六年(前464-前459)。儘管在位時間不長,但出土及傳世的越王者旨於睗兵器卻不少,僅已知的青銅劍就有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及海外藏家等珍藏的11件之多。從中也可以看出者旨於睗為王時越國的國力及冶鑄規模和水平。在這些眾多的“者旨於睗劍”中,儲存最為完好的就是

浙江省博物館所藏的這柄越王者旨於睗劍。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者旨於睗劍首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戰國 越王者旨於睗劍

劍鞘為木質

上寬 4。8cm 下寬 3。5cm 通長 44。3cm

劍為銅質 通長 52。4cm

者旨於睗

劍鞘在製作工藝上絲毫不含糊,它是用兩片薄木片依照劍身的形狀挖製成形後對貼而成,待劍鞘的木胎製成後,在木胎外面用絲線一圈一圈地纏繞進行加固,最後在絲線外髹上黑漆。劍鞘上沒有安裝劍璏 ,估計佩戴的方式是將劍鞘插入腰帶之內用來攜帶的。

寶劍由於儲存狀態良好,劍身亮澤如新,寒芒泠泠,雖歷經2400多年的歲月,依然不鏽不蝕,風采依舊。劍體磨礪光滑,劍刃極薄,異常犀利,吹毛可斷;劍鞘齊全,纏緱完整。集如此多的優點於一身,在出土或傳世的吳、越古劍中可謂絕無僅有。因此學術界對其評價極高,稱此乃

劍中極品,稀世珍寶,與越王勾踐劍並稱為越劍之雙絕。

這柄“者旨於睗劍”從多個方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越地卓絕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是越地冶鑄技術水平達到高峰的一個縮影。這種高超的鑄造技術主要體現在劍身、柄、格、箍等的成型技術;劍身的磨削技術;銘文的成型技術;劍格上綠松石加工和鑲嵌技術;劍鞘製作技術等眾多方面。

首先,這柄“者旨於睗劍”的金屬質地非常純淨。透過對這柄寶劍的成分分析表明,劍的金屬成分純淨,雜質很少。正如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所柯俊所指出的,這柄越王劍所用的銅錫質地很純,少鉛無鐵,幾經精煉脫氣,表面光潔無瑕,得以輝煌閃爍。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越地的礦採業和冶煉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同時越國為增強國力、稱霸中原,儘可能將優質金屬用於銅劍鑄造。這也正是越王“臥薪嚐膽成霸業”的重要舉措之一,突顯出越人因時因地的務實精神。

其次,寶劍的合金配製十分合理。這柄寶劍表面幾無鏽蝕,色澤上呈現出黃白色交融的面貌。《呂氏春秋 別類》中稱:“相劍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韌也,黃白雜則堅且韌,良劍也’。”由此看來,這柄劍正是當時相劍者眼中的良劍了。這一點和劍的合金配製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知道,當時鑄劍的材料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熔鍊青銅之前,工匠必須對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這是決定最後鑄成的銅劍效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範圍內,青銅中含錫量高,能夠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一定的界限,則會使青銅合金變得脆弱易斷。只有按合理的比例對各種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適於鑄劍的既堅又韌的青銅。在缺乏化學成分檢測條件的2400多年前,一切要拿捏得如此恰到好處,讓今天的我們常常覺得匪夷所思。

此外,高超的劍體鑄造與磨削技術也不可忽視。越王劍的製作通常分多次鑄造而成,劍鑄好後,還需要經過剝脫、磨削、拋光等多道加工工序。這柄劍的劍身上,肉眼難以察覺到鑄痕,足見鑄劍水平之高。觀察劍的中脊,呈一條筆直的線條直至劍鋒尖端,劍從和兩鍔交線的對稱度和平行度極好,劍身從中脊向從部與鍔面交線處作出了光滑的弧形凹面過渡,並且左右兩個弧形凹面相當規整勻稱。這裡提到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協調、規律、規整,也許這些成形工藝在今天的車床上加工會顯得輕而易舉,但在2400多年前的手工成形時代就是一件頗具難度的事了。完美的劍身說明當時的匠師很可能已使用特製的工具和夾具來幫助成形,再加上鑄劍匠師的高超磨劍技藝,才能磨礪出如此出色的劍身。

另外,寶劍展現了精湛的綠松石加工和鑲嵌技術。“者旨於睗劍”劍格銘文的縫隙間佈滿了米粒大小、薄如蟬翼的綠松石,正反兩面估計有數百顆之多。這些細小的綠松石都經過了精心的切割、打磨和拋光,並可能使用了一種紅色粘土作為粘合劑將其粘結在劍格上。於細微處見真章,古人的寶石加工工藝之高超可窺見一斑。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縱使十分細心的觀眾在欣賞這柄難得的寶劍時,也常會忽視劍首 上精緻的同心圓。這柄劍的劍首上裝飾有五道同心圓。這種裝飾僅僅在少數吳越青銅劍上看得到,一般實戰用的青銅劍極少使用這種華麗的裝飾。它和劍身暗格紋(越王州句(勾)錯金銅劍)、複合劍 (複合銅劍)的製作技術,並稱為吳越青銅兵器技術三絕,具有重要的科技史價值。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春秋 鳳鳥紋青銅插座

紹興306號墓出土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東晉 越窯青瓷硯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南朝 越窯青瓷硯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晉代 銅騎馬俑

紹興出土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春秋 青銅(虎虎日,yin)鼎

紹興306號墓出土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春秋 青銅(虎虎日,yin)鼎(區域性特寫)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春秋 青銅(虎虎日,yin)鼎 (區域性特寫)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綠耳 攝影

商代 獸面紋青銅鼎

安吉三官鄉出土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唐代: 三彩馬 三彩駱駝 鳧首柄銅鐎鬥

南宋: 銅搗藥罐

“唐三彩”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以黃、綠、白三色為主。一般用作明器(陪葬使用),而非裝飾品。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綠耳 攝影

唐代 鳧首柄銅鐎鬥(特寫)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宋代 陶生肖俑

江西鉛山出土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明代 金絲福壽五梁冠

臨海王士琦墓出土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明代 金絲福壽五梁冠

臨海王士琦墓出土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明代 王士琦金帶板

臨海王士琦墓出土

臨海張家渡石塘山明王士琦墓出土。共二十枚,總重量665。98克。金帶板上的紋飾分別為獬豸紋和靈芝紋。

王士琦(1551-1618)明代軍事家。字圭叔,號豐輿。浙江台州臨海人,明朝萬曆年間人,做過過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知府、按察副使、佈政、最後做到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明代 金飾

臨海王士琦墓出土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唐代 蟠龍銅鏡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唐代

會稽縣印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浙江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

北宋 彩塑泥供養觀音菩薩立像

此像出土於溫州白象塔,頭微頷,面相長圓。長眉細目,點畫睛珠。直鼻窄翼。櫻桃小口,點畫朱唇。下頜豐滿。雙耳下垂。頂梳高髻,髮絲整齊,綴飾瓔珞,冠帶垂肩。頸部細長,劃有肉紋,項飾瓔珞。溜肩,肩搭石綠色纏枝紋描金帔巾,帛帶繞頸部過胸前貼體側垂於座上。袒胸露臂,臂、腕著釧。腰繫紅色菱格紋貼體長裙,腹部繫帶打結,外束石綠色蜂窩紋描金短裙,裙襬呈花瓣狀覆於腳面。腰肢微彎,臀部左扭,右膝微屈,形成曲線,充滿律動。雙手纖巧,平舉胸前合十。兩足八字外分,跣足立於雙瓣仰蓮座上。菩薩面容秀麗寫實,體態修美輕盈,衣飾貼體簡約,與自然寫實的大時代風格相一致,與當時一類世俗氣極濃的繁複的網狀聯珠華飾裝飾的菩薩相比,又散發返樸歸真的美感。塑像人體結構把握準確,充分體現了宋塑的典型特徵;肌膚柔潤勻稱,衣紋寫實簡約;人物面容完全是生活化了的世間人物,契合時人的審美傾向;衣飾繁簡有致,設色鮮明,華而不亂,顯示了塑匠精湛的技藝及對美的把握。

浙博 武林館|越地長歌 掠影中㈡

一切的美好,

就差一個遇見。

圖文版權 | 浙江省博物館

編輯 | 依依

TAG: 青銅出土浙江省博物館劍鞘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