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十九——許願祈福舞鋼放河燈習俗!

舞鋼市,山水秀麗,是一座充滿青春活力的現代化工業生態旅遊城市,處在伏牛山東部餘脈與黃淮平原交接地帶。獨具地域特色的水燈文化,是舞鋼歷史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平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十九——許願祈福舞鋼放河燈習俗!

追溯歷史,舞鋼水燈文化可謂歷史久遠,應起源於放河燈民俗。原始社會,因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侷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從大量出土文物可知,我國遠古時期就有了崇拜燈火的習俗,將燈火作為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在漁獵、農耕時期,人們每逢出海下湖、祈風求雨,均製作河燈,祭祀神靈、許願祈福。河燈的出現,是將祭祀的燈火從神廟請出,引向大地江河原野。從舞鋼本地廣為流傳的《放水燈祈福國泰民安,謝禹王助民斬妖除怪》等民間傳說看,放水燈可追溯到大禹時代。

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尚佛教,倡導僧人放河燈,慢慢傳入民間,逐漸形成放河燈習俗。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人們自發在境內的多處河流舉行放水燈儀式,百姓們託著寫下心願的水燈,唸誦禱告詞,下水至膝蓋處,將燈放入水中慢慢推出,讓水燈隨波而去,祈求消災消難、逢凶化吉,家業興旺、國運昌隆。

舞鋼市因境內河流眾多,處處坑塘,因此水燈文化有著非常廣泛的受眾基礎,放水燈的風俗在全市13個鄉(鎮、街道)普遍存在。鐵山鄉、棗林鎮附近十多個村莊均會扎制魚燈,武功鄉範莊村許多村民會扎制雲彩蝴蝶燈,刁溝村村民扎制的鱷魚燈,田崗村村民扎制的龍燈……很多燈能跳能動,活靈活現,深受群眾喜愛。

在製作技藝上,彩燈的材料一般選用木、竹、高粱、麥秸等為骨架,各色彩紙裱糊塗繪,但工藝、形狀各不相同。最普通的是用蘿蔔、紅薯等刻成碗狀,在燈碗裡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蕊,製作成最簡單的漂流燈。

舞鋼市的放河燈時間為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市內的大河小塘,都漂流著小小的河燈,各式各樣、千姿百態。此風俗代代傳承下來,成為舞鋼市的一大文化特色。

中秋節既是家人團圓的日子,也是豐收的季節,選在此日放河燈有幾種意願:一是為了祭奠月神,本地人又叫願月;二是招回先人的靈魂,回家團圓;三是祭河神——龍王,慶賀豐收。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放燈者個人意願的表達,祈求婚姻幸福、家人平安、財源廣進等,還有祈求子女成龍成鳳的。

舞鋼市的水燈文化源遠流長,世代相傳、生生不息,從放河燈開始,不斷豐富傳延,直至現在做成大型景觀水燈供人們觀賞遊覽。在傳承中,既有世代大眾相傳,也有家族秘傳,其傳承譜系清晰可循。

如今的舞鋼水燈節,把民間流傳的各色水燈結合現代工藝製作成大型水燈進行展示,同時民眾依照習俗放起了漂流燈、孔明燈,湖岸上魚燈舞、蝴蝶雲彩燈、舞龍舞獅等社火各顯神通,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水燈,從祭祀祈禱到許願祈福,直到演變成為如今賞心悅目歡度良宵的文化旅遊專案,見證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舞鋼放河燈習俗入選平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TAG: 水燈河燈舞鋼市舞鋼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