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人生的最後旅程:寄人籬下難瀟灑,臨終絕筆醉捉月

李白是真正的旅者,一生幾乎都在外漂泊漫遊。他六十歲時送妻上山學道,從此了斷世情,不過心無掛礙了,卻活得並不瀟灑,因他從不置產業,又剛被流放赦還,一貧如洗,妻子離去後,基本靠人賑濟為生。好在他一生交遊廣闊,朋友多,又是名滿天下的詩人,到哪裡都能磳飯,因而他在最後的生命旅程中,依然四處漫遊,飲酒賦詩。

01 流落異鄉,寄人籬下

761年春,李白流落江南,先到金陵一帶漫遊,後又在歷陽、宣城二郡徘徊。他交友一如他灑脫的性格,從不注重對方的身份地位,上至官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

不過既然要磳飯,他多是找有錢的官吏朋友,如竇長史、韓侍御、升州的王使君、歷陽的王太守之類。他自然也不好意思吃白食,於是就給請吃請玩的人寫贈詩。他的贈詩,多是飲酒、玩樂、哥倆好之類的內容,且多是醉後所寫。

這是可以理解的,寄人籬下,只有多說好話,以情動人,而且這些話醒著的時候大概是說不出來的,如他在歷陽時給王太守寫了兩首贈詩,就都是醉後所寫。他在《對雪醉後贈王歷陽》一詩中說:“君家有酒我何愁,客多樂酣秉燭遊。謝尚自能鴝鵒舞,相如免脫鷫鸘裘。清晨鼓棹過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樓。”而在《醉後贈王歷陽》中則說:“雙歌二胡姬,更奏遠清朝。舉酒挑朔雪,從君不相饒。”一起玩通宵,喝酒也是東風吹戰鼓擂咱哥倆誰怕誰,兩人交情貌似很深,但真實情形如何就難說了。

李白人生的最後旅程:寄人籬下難瀟灑,臨終絕筆醉捉月

當然,不管真實的交情如何,對於不計較身份貴賤的官吏朋友的賙濟,李白還是很感激的。他在《宣城送劉副使入秦》中說:“斗酒滿四筵,歌嘯宛溪湄。君攜東山妓,我詠北門詩。貴賤交不易,恐傷中園葵。昔贈紫騮駒,今傾白玉卮。同歡萬斛酒,未足解相思。”

不過對愛大手大腳花錢、總以為“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李白,朋友的賙濟實在是杯水車薪,依然讓他難以維持生計,無奈之餘只好去投靠親戚,也就是寄宿在正任當塗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家。

對親戚,李白也不厚此薄彼,照例寫詩相贈,大打感情牌,依然多是大唱讚歌的調。他在《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中說:“飛文何灑落,永珍為之摧。季父擁鳴琴,德聲布雲雷。”而在《獻從叔當塗宰陽冰》中,他的如椽之筆更是不吝歌頌之詞:“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無纖莖。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泰階平。”他在詩中大讚族叔的書法、文章和作為縣宰的德政,比贊外人更甚,看來到親戚家磳飯,他心裡也難以真正做到心安理得。

對於自己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李白這樣感嘆:“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

02 病閒寂寞,鄉愁斷腸

生活的不如意,未來的沒指望,加上年紀大了還嗜酒如命,李白在當塗的族叔家寄宿時,不出意外地生病了。人老生病,身體虛弱,更倍感孤寂。他在《遊謝氏山亭》中寫道:“淪老臥江海,再歡天地清。病閒久寂寞,歲物徒芬榮。借君西池遊,聊以散我情。掃雪松下去,捫蘿石道行。謝公池塘上,春草颯已生。花枝拂人來,山鳥向我鳴。田家有美酒,落日與之傾。醉罷弄歸月,遙欣稚子迎。”

李白人生的最後旅程:寄人籬下難瀟灑,臨終絕筆醉捉月

看來,一向不愛按常理出牌的李白,並不像常人那樣生病後會宅在家中臥床靜養,而是依然我行我素,照樣外出漫遊散心,照樣今朝有酒今朝醉,毫不忌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他這種灑脫不羈的性格,即使生病,哪怕至死,恐怕也難讓他有絲毫改變。

身在異鄉的李白生病後還得了個後遺症,就是特別思念故鄉。762年晚春,病體稍愈的李白到宣城、南陵等地作最後一次旅行。他遊宣城時,看見杜鵑花怒放,不禁觸景生情,思鄉斷腸。他在《宣城見杜鵑花》中說:“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中國人都有故鄉情結,尤其到晚年,都想落葉歸根。李白此時忽然無比思念故鄉,也在情理之中。不過,“一生好入名山遊”,幾乎從不回故土的李白,在年老病弱之際,忽然湧現如此濃烈的思鄉情懷,恐怕未必是好兆頭吧?

03 臨終賦歌,醉酒捉月

李白寄宿當塗,病況日下,臨終前,將生平著作託付族叔李陽冰。李陽冰在《李太白全集·卷一·草堂集序》中說:“臨當掛冠,公又疾殛。草稿萬卷,手集未修。”即是說,李陽冰將退隱時,李白病逝,臨終前將“萬卷”著作“草稿”託付給他。

李白臨終前留下一首絕筆詩,即《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後世之人多認為李白寫的應是《臨終歌》,“路”只是“終”字之誤,依據是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序》中所說:“(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竊以為,若叫《臨終歌》似乎顯得有點平庸了,不太符合李白不喜遵循常理的性格,而且他是修道之人,生命觀本就與常人不同,也許他臨路而歌另有真意,因這“路”,有可能是指“天堂路”或“黃泉路”,人的“死”對他而言也許只是另一種“生”的開始,當他即將開啟另一段生命的旅程時,性格豪邁的他,無畏無懼,臨路而歌。

李白人生的最後旅程:寄人籬下難瀟灑,臨終絕筆醉捉月

對於李白的“死”,除李陽冰說他是因病而逝外,歷來也有不同說法。《舊唐書》說,李白是“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新唐書》沒說原因,只這樣記載:“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而《唐才子傳》雲:“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這種說法顯得有點浪漫,寄寓了世人對李白的喜愛和不捨。

04 旅者無疆,遨遊仙界

清代學者王琦在輯注《李太白全集》時,對於李白之“死”,曾引用《廣仙列傳》的記述:“白龜年,樂天之後。一日至嵩山,遙望東巖古木,簾幕窣地,往觀之。一人至前曰:李翰林相招。龜年乃趨入,其人褒衣博帶,風姿秀髮,曰:吾李白也,向水解,今為仙矣。”

唐代的《龍城錄》也有關於李白成仙的記載:“退之嘗言李太白得仙去,元和初有人自北海來,見太白與一道士在高山上笑語久之,頃道士於碧霧中跨赤虯而去,太白聳身健步追及共乘之而東去,此亦可駭也。”

其實,李白在生前寫了許多遊仙詩,貌似描寫的就是遨遊仙界的情景。如他在《古風·其四十一》中說:“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揮手摺若木,拂此西日光。雲臥遊八極,玉顏已千霜。飄飄入無倪,稽首祈上皇。呼我遊太素,玉杯賜瓊漿。一餐歷萬歲,何用還故鄉。永隨長風去,天外恣飄揚。”在《擬古十二首·其十》中說:“仙人騎綵鳳,昨下閬風岑。海水三清淺,桃源一見尋。遺我綠玉杯,兼之紫瓊琴。杯以傾美酒,琴以閒素心。二物非世有,何論珠與金。琴彈松裡風,杯勸天上月。風月長相知,世人何倏忽。”……李白的遊仙詩,大多是借醉酒或夢境寫出,他在《月下獨酌》中說:“仙人殊恍惚, 未若醉中真。”杜甫說他“佯狂真可哀”,難道是看透了李白在借醉和夢揭示那些常人難以理解的真實嗎?

李白人生的最後旅程:寄人籬下難瀟灑,臨終絕筆醉捉月

李白的確是真正的旅者。他把世間也當作是旅店,來世只是他生命之旅中的一程。他當年“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到安陸“酒隱”之時,曾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當時他不過是三十出頭的青年,竟已了悟人生如寄、浮生若夢之真諦,一生都希望能修道返本歸真,難怪會被世人稱為“謫仙”。

李白,這個落入凡間的謫仙,遨遊於仙界和塵世之間,在詩歌領域引領風騷,將詩歌藝術推上了無人可企及的巔峰,用詩歌書寫了中國詩仙的不朽傳奇。

TAG: 李白中說宣城李陽冰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