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贗品被當垃圾處理,萬育仁發現後趕忙扣下:這比真跡值錢

1972年,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萬育仁在清理古玩文物時,突然被垃圾桶裡的一個紙團吸引了,開啟一看,發現“寶藏”。

當時中央釋出“第一號命令”,百姓進入“深挖洞”階段,特殊時期市文清組接到命令,要緊急處理幾批文物,從上百萬件文物中挑選一級文物移交到上海博物館,而一副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在匆忙的篩選過程中被鑑定為贗品歸類為處理物中,其實說是贗品也沒什麼問題,畢竟不是王羲之真跡,但它卻是唐朝的仿製品。

王羲之贗品被當垃圾處理,萬育仁發現後趕忙扣下:這比真跡值錢

萬育仁開啟這個紙團後發現上面寫著“晉王羲之上虞帖”,而且上面的字型給他一種很不一般的氣息,而且字捲上面還有歷代皇家的典藏章,印的都很有章法,於是萬育仁決定將其扣下,等時間請專家再行鑑定,只是沒想到這一等就是3年。

1975年,中國書畫大師謝稚柳看到這份字卷後非常激動,不停地拍手叫好:“上海居然也有這麼好的東西?那麼我館現在‘二王’(王羲之、王獻之)都有了,雖然只是一件唐摹本,但也要作真跡看待。”

王羲之贗品被當垃圾處理,萬育仁發現後趕忙扣下:這比真跡值錢

謝稚柳並不否認這不是王羲之的真跡,他根據字心處的南唐“集賢院御書印”以及“內合同印”推測帖子為唐朝的摹本,值得一提的是, 當時“內合同印”四個字只在過去書畫著錄書有記載,從未見過印樣,這可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發現。隨後謝老又用現代軟X光等儀器進行檢測,對照《淳化閣帖》摹本,確定其為唐朝文物。

王羲之贗品被當垃圾處理,萬育仁發現後趕忙扣下:這比真跡值錢

其實《上虞帖》的內容並沒有什麼稀奇的地方,其內容為“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簡單理解就是有天晚上,王羲之肚子痛沒辦法赴約了,於是給朋友寫信“請假”,因此又被戲稱為《夜來腹痛帖》,也正是因為內容沒什麼價值,也非王羲之真跡,因此此前多次被誤以為是“贗品”。

不過《上虞帖》的字跡是王羲之的草書沒錯,雖然經過唐人的臨摹,但臨摹者也顯然是一位書法大師,幾乎完全還原了王羲之的真跡,即便經過一千年也能從中感受到其中的非凡氣息。

王羲之贗品被當垃圾處理,萬育仁發現後趕忙扣下:這比真跡值錢

而且這份摹本可不是一般的摹本,早在公元992年就被刻印在《淳化閣帖》中,後被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皇家收藏,南唐滅亡後到了宋徽宗手裡,躲過了元朝的毀滅,明朝時又被晉王府收藏,此後又歷經清朝大學士梁清標、翰林商載以及書畫家程定夷等人,可以說這份摹本的價值可一點都不王羲之的真跡低,至於具體值多少,如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

《上虞帖》在經過嚴桂榮大師的修復之後,現在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TAG: 王羲之摹本真跡上虞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