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碧:我眼中的武林真高手

大國崛起 民風尚武 煉拳紀與修行手札

馬中碧:我眼中的武林真高手

一、高手過招打的是節奏

所謂節奏,就是指兩次出手之間的間隔時間。它有一定的規律性,並且交替出現。例如兩位圍棋高手對弈,他們往往都有自己固有的行棋節奏,如果一方突然打破節奏猛然發力,常常會立即造成對方的不適應,從而使對方不自覺地跟著自己的節奏走,最終導致對方出現破綻而敗北。武林高手過招也是如此。他們之所以稱為武林高手,往往在技術、體能、力量等諸方面都高於常人。優秀的高手,往往首先以靈活的步伐控制距離,然後不斷地運用假動作、佯攻和短促有力的擊打來破壞對手的節奏,同時利用自己的節奏使對方手忙腳亂,最後再進行突然的襲擊。

馬中碧:我眼中的武林真高手

打節奏無論是在散打還是在拳擊比賽中都有充分的展示與運用。鄒市明的“海盜式”打法常常令許多拳臺好手的節奏失效,拳王阿里的“蝴蝶舞步”更是將己方的節奏發揮到了極致。所以,高手和低手的區別往往就在於高手總能從打破節奏中發現機會,並能夠迅速利用它。高手能充分運用自己的技術和智慧,每擊一拳或出一腳都能胸有成竹,在發出最有力和具有摧毀性的攻擊之前,就能夠促使對手不斷露出破綻而陷於被動。

二、武術靠練高手靠打

眾所周知,練武術和做其他學問一樣都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經歷一個不斷積累、不斷修煉、不斷認識、逐漸深化、體悟提高的過程。所以根據武術規律,一般來說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實際上很難具有高手的水準,能達到“中手”就算不錯的了,絕大多數還只能稱為“低手”。道理很簡單,在武學的長途上,他們才起步不久,距爐火純青的境地還相差遙遠。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任何功夫都只有靠自己的勤學苦練才能上身,武術也不例外。武術的基本素質諸如柔韌、速度、力量、反應、步伐、體能等等,都必須一絲不苟地習練,這是通向高手的必由之路,沒有其他捷徑可走。

但是,我要說僅僅練好基本功是永遠也成不了武林高手的。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高手都是打出來的,絕不是捧出來的或吹出來的,也不是憑套路表演得來的,更不是像評職稱那樣評出來的。那些偏於一隅而發出“打遍天下無敵手”豪言的所謂“高手”,純屬井底之蛙。(恭請您關注禪武山人公眾平臺)

著名武術家趙道新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指出:在那些與世隔絕的不毛之地,隱士們怎樣能透過大量的“見手”來交流技術、衡量自己,人們又是怎麼知道他們技高一籌、掌握精髓了呢?歷史上,太極拳大師楊露禪、大成拳宗師王薌齋、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他們都以實戰而聞名於世。

當然,像電影《師父》中那樣,為了自己的門派搏位出名,連踢幾家武館的做法,並非真正高手所為,本人認為既不可取,也不應提倡。

三、高手威而不怒視死如歸

一般來說,武藝高超的人,尤其是那些大師級的人,他們待人都謙和有禮,遇事都能忍讓。這些人閱歷豐富,心胸開闊,不屑與一般人作無謂之爭。到處恃武欺人的,反而是那些僅僅學了三招兩式,會幾手“三腳貓”功夫的無名之輩。這正應了李仲軒先生在《逝去的武林》中的一句話:“假練武的是非多,真練武的無是非。”

大家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中外領導人的貼身保鏢,他們個個不僅威武高大、英氣逼人,而且都是大內高手,武藝高強,一旦發現危險都能夠迅速作出有效反應。下面我再來講一個真實的例子。

在一次從徐州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一個年輕人與另一位較年長的旅客因為一件小事而爭吵,年輕人慾出手毆打較年長者,被一位身著便裝的中年軍人喝止。這位年輕人嘴裡不乾不淨,向這位中年軍人發出挑釁。只聽中年軍人說道:“這樣吧,我站在這裡,如果你能夠推動我,我就從視窗跳下去,否則你必須跳下去!”說完,他雙眼微閉,兩臂圓撐,進入功態。只見那個年輕人望望車外不斷後閃的田野樹木,又望望威而不怒的中年人,不禁心生膽怯,只得自找臺階,賠禮道歉。其實,這位中年軍人自幼習練內家拳,後又習練少林功夫,到部隊後又習練擒拿格鬥,並且精研一招制敵術,是部隊資深的格鬥教官,他早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四、高手對決比拼的是內功

拳諺曰:“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有沒有”指的不是招數,而是內功。

現在全球習練太極拳的人少說也要有上億人吧,為什麼有些人練的被行家評說不是太極拳而是太極操呢?因為這部分人沒有內功支撐。

李小龍和截拳道可謂世界聞名,追隨者眾多,有許多人號稱什麼“李三腳”、“寸拳”、“勾漏手”,甚至把李小龍的嘯叫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是至今沒有一個人練出超過李小龍的武功,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學的只是表象,或者說只是招數,他們根本不懂截拳道的內功心法。那麼李小龍的內功心法就是所謂的“生物修煉”嗎?非也!我個人認為“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就是他的內功心法。可是天下芸芸眾生又有多少人參透了?李小龍說:“學我者死,似我者生”信否?

兩個圍棋高手對弈,開局時也許雙方有章可循、有套路可依,但是到了中局尤其是殘局,雙方比拼的就是內功了。有時候,對手看似隨意的一點,就能使局勢急轉直下。韓國的圍棋九段高手“石佛”李昌鎬能雄居世界圍棋頂峰許多年,靠的就是深厚精湛的“內功”啊。

有人說點穴術是中華武術的絕學,可是人世間又有多少人會點穴呢?就算把三層功夫、九步練法都學會了(會和精湛是兩回事),就能成為點穴高手了嗎?人體內有的穴位藏得很深,更不用說還存在著所謂的“遊走穴位”了。李忠軒先生在《逝去的武林》一書中說:“點穴是撞上去的。”一個“撞”字,就把那些缺少內功支援的所謂的點穴招術給廢了。招術是可以看得見的,而內功卻不是;招術是可以速成的,而內功卻不能。當年李存義當國術館館長時,一直琢磨形意拳的軍體化和速成法,後來發現不行。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智商、悟性良莠不齊,內家拳的要點不在拳招,在於“神氣”這種非常靈性的東西,不是簡單的動作,無法按照口令操習,而且簡化之後對人的悟性要求更高,學起來更難。

形意拳裡僅劈崩鑽炮橫,就可以組合出成百上千種拳術打法。但是,即使你把它們全學會了,那也成不了武林高手。同樣是崩拳,高手半步崩拳打天下,而普通習武者卻不一定能打得動、打得倒對方,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內功作為基礎。

人們常在影視作品或者在武俠小說中看到兩個武林高手的比武,他們大戰三百回合或者三天三夜不分高下,其實這根本就是極度的誇張與想象。在真實的搏鬥中,高手過招,常常一兩招就判勝負,一個照面就能定輸贏。在這裡,招術只是面子,而內功才是裡子。

那麼,是不是研習中華武學,只要修煉內功,不需研習招術就能夠天下無敵了呢?非也!招術與內功就好像秤砣與秤桿、磁鐵的兩極,它們相輔相成,互為依附,誰也離不開誰。沒有內功只有招術,終究成不了武林高手;而沒有招術的內功,則易走向理想與虛無主義的泥潭。

五、高手從來不拔刀

“高手從來不拔刀”的後面還有一句話是“真僧只說家常話”。長久以來,武林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這一方面說明刀子的兇險狠毒,另一方面又說明刀子的普遍適用性。在當今法治文明社會,影視作品或者武俠小說中那種身背寶劍或手執朴刀行走江湖、浪跡天涯的快意恩仇的生活場景已經不復存在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就連水果刀都是作為管制刀具而不準攜帶上機的。

高手們都懂得“拳成兵器就,兵器乃手臂的延長”的道理。所以,真正的武林高手在面對刀子的進攻時,能面不改色,從容應對。他們能夠從對手持刀的手形中窺出對手的攻擊路線,從而達到“手中無刀,心中有刀”的境界,就像下棋高手一樣,每走一步都能算準對手的各種路數。

“真僧只說家常話”指的是那些德高望重、滿腹經綸的高僧,他們雖然說的只是一些家常話、平凡語,但是話裡卻富有禪機、飽含哲理,真正達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這不由得令人想起李小龍曾經對《黑帶》雜誌說過的話:“在我研究武術之前,對我來說,一拳就是一拳,一腳就是一腳;在我學習武術之中,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腳不再是一腳;而現在,當我理解了武術的真髓之後,一拳一腳對我來說又僅僅是一拳一腳而已。”此話普通嗎?普通。精妙嗎?妙不可言!

六、高手用棍無拘無束

武林有“拳為武藝之源,棍為兵械之祖”之說。明俞大猷在《劍經》裡說:“用棍如讀四書,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在十八般兵器中,至少有七種兵器與棍有或多或少的關係。所以,用棍來代表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尚武精神,這樣說或許並不為過。

棍的最大特點是橫可掄,豎可劈,直可刺,具有最多元的可能性和最直樸無華的外表。拳諺“槍扎一條線,棍掃一大片”,“槍怕搖頭,棍怕換把”,就是對這些特點最好的註解。在老舍先生的著作《斷魂槍》中有“月棍年刀一輩子的槍”之說,其中“月棍”就是說練好棍術用時較短。棍身不長也不短,又無刃無刺。而且棍法較為簡單,把、梢、中段皆可握持,任意使用,極為靈活。因此棍是較易練好的一種省力兵械。

就拿少林棍法來說吧。少林棍法的使用原則是以身使棍。也就是說,使棍時槓桿從棍子延長到人身上,增長了槓桿就增加了力量,中心一小動,外圍就一大動,軀幹略仰,棍頭就從對手的腳撩到頭上了,充分利用軀幹的形變發出凌厲無比的棍力。

在武林中,凡喜愛用棍子的大多是高手。在《水滸》中最流行的兵器有兩樣:一是朴刀,一是棍棒。大家沒事帶在身上,用來防身制敵。林沖乃80萬禁軍槍棒教頭。宋江評曰:“那玉麒麟盧員外,槍棒天下無對。”王進與史進更是在鬥棍中見高下。在岳家軍、戚家兵、楊家將中,使棍高手更是多如牛毛。宋太祖武得天下,一條棍棒等身齊,打下400座軍州都姓趙。在神話裡,花果山上美猴王,一條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可輕可重,可長可短,無拘無束,隨心所欲,橫一掄天地失色,縱一舞乾坤跌宕,正所謂縱橫三界無敵手,打得天兵無處藏,真可用一個字來形容——爽!

七、高手不使陰招笑對人生榮辱

武林中的毒招、陰招很多,毒招例如“二龍戲珠”、“黑狗鑽襠”、“腦後摘盔”等等,這些招術攻擊的往往都是人體的眼珠、陰襠、腦後等薄弱部位,一旦擊中常常非死即傷,民間素有“上封眼,下攻襠,腦後一擊當場亡”之說。

陰招就更多了。有的武師在教徒弟迎敵方法時,他的反應不是躲避敵拳,而是迅速地貓腰奔著另一個方向去,背對敵手,並且手在自己腳脖子高度像狗刨似的劃一下。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師父只說是絕招,苦練之下其理自明。等徒弟學滿出師,師徒密談,徒弟再問那個百思不得其解的一招,師父告知:“你手再往下放放,夠到地上。”徒弟恍然大悟,原來是比武前先看準了地上一塊磚頭或者石頭,比武中突然就奔著去了,操起來磚頭或石頭往人臉上扔。

還有的武師一見有人上門比武就變得很焦躁,急得用兩手撓頭。其實他一點也不急,撓頭的動作就是他出招的預備式,他先拿語言挑逗你,讓你沉不住氣,當你剛有要動手的態勢,他立刻打你。原來撓頭是偽裝,手撓頭時,肘正好對敵,可以打敵手一個措手不及。(恭請您關注禪武山人公眾平臺)

還有的拳師,常年在身上帶著一小包石灰粉,說是遇有緊急情況時使用。啥用?用來迷眼唄!江湖之險惡由此可見一斑!

真正的高手從不使用毒招,更不使用陰招。他們成名武林靠的是真功夫、實本領。即使偶爾比武輸了,他們也能夠心態豁達,向對手致敬,然後再去勤學苦練,靜悟反思。可惜,當今這樣的人不多見了。

TAG: 高手內功招術武林高手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