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神氣骨肉血、尚意而有法——蘇東坡《黃州寒食詩帖》、《草書醉翁亭記》

蘇軾(1037-1101),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嘉佑二年與其弟蘇轍同登進士科。其父蘇洵以經學、文章著名。東坡與蘇轍繼承父業,當時即有“三蘇”之稱,躋身於唐宋八大家之列。東坡一生宦海沉浮,起伏無常,自稱“一肚皮不合時宜”。他性情曠達,襟懷開朗,超出塵表。不僅能文、擅畫,而且工書。他的書法沉著、蒼勁而豪放,形成了一種既不同於魏晉,也不同於唐代的新的美學境界。黃山谷推崇東坡書法說:“國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東坡書法注意“取意”,“神色最壯”,又“如老熊擋道,百獸畏伏”,且“字形溫潤,格調高雅,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可謂姿態萬千,風格多樣。作為宋四家之首,蘇東坡在創作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這與他在書法理論上的精深造詣並以之指導具體的書法實踐的創作方法是分不開的。

首先,在用筆上,東坡的見解是“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強調執筆時一定要靈活自如,反對死硬,關鍵在於“虛”和“寬”,這樣方能遊刃有餘。在筆法上,蘇軾還贊同取法於生活、取法於自然的觀點。他對唐代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受到啟迪是首肯的。因為書法和其他姊妹藝術一樣,基於生活實踐,從生活中受到啟示而能觸類旁通,運用到藝術的創作之中,這可以看作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昇華。

在書法史上,各種字型結構、佈局是歷代書家終身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東坡對此有這樣精彩的論述:“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把真書與草書、大字與小字相提並舉,充滿了辯證統一的美學思想。

在正楷與行書的關係上,東坡強調一定要把楷書基礎打好,而後才能在行草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棄正就草,則是捨本逐末。他說:“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奔跑),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他在《跋君謨書賦》中一再指出蔡襄的成功就在於他深明“正書為本”。東坡以正為本的思想,對於書法初學者來說,可算是入門的一條捷徑。

一個傑出的書法家最可貴的應是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出新意,自成面目。蘇軾讚賞顏真卿書“一變古體”。對於自己的書法,他也頗為得意:“吾書雖不嘉,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訣也。”東坡書法脫去雕飾,崇尚自然,大得天真爛漫之趣。但反過來,對有意識的生硬創新他則極力反對。他批評宋代沈遼說:“遼少時,本學其家傳師者,晚乃諱之,自雲學之敬,病以傳師也,故出私意新之,遂不如平常人。”可見,東坡主張創新是在食古能化的基礎上水到渠成,然後才是出之己意的創新,是一種從必然到自然的創新。

如何才能成為書法大家?東坡認為:“筆成冢,墨成池,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他不光強調磨穿鐵硯,更重視“通其(古人)意”。他認為學書者應在掌握書法基本技巧之後舉一反三,悟其意趣。否則,學古再逼真,亦不過被稱為“奴書”罷了。

“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體,玉環飛燕誰敢憎!”東坡對杜甫“書貴硬瘦方通神”的觀點不以為然,認為只要能喚起人們美感的作品便是佳作,不必限定一個審美模式,並提出了“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書也”的以人為譬的書法美學思想。

東坡書法豐潤、樸拙、雄健;頓挫沉著,筆挾風雲;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風格多樣而又個性鮮明。這與其遍臨古帖、博採眾長是分不開的。東坡書法深受唐代顏魯公革新書體的影響,但又超越唐代,可以追溯至魏晉書源。東坡早年學習羲之獻之,頗得其法,於是字寫得“風姿嫵媚”。又像唐代的徐季海,因此有人誤以為東坡最初是學徐浩的。中年以後,他接近顏字,在顏體的革新精神中找到了創造獨特風格的道路。他努力汲取顏字的養分,並結合魏晉渾厚朴拙的風貌,創立了新的風格。字的筆畫漸趨粗壯,字形媚中帶骨,在雋秀中透出端莊淳樸。到了晚年,東坡又學唐代李北海,書藝進一步提高,在凝重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豪放。當時有人說蘇字“大似李北海”,東坡也承認:“予亦自覺如此。”東坡自稱:“餘書如綿裹鐵”,即內剛外柔,融匯雄偉與清逸於一體。

東坡在陳述自己成功秘訣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又說:“書初無意於嘉乃嘉。”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他主張學書要多看前人墨跡,得之目,印之心,然後苦學苦練,“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方算盡妙。

蘇軾遺世書法作品頗豐,較著名的大致有《黃州寒食詩帖》、《杜甫榿木詩帖》、《祭黃幾道文》、《李太白仙遊詩卷》、《草書醉翁亭記》和《天際烏雲帖》。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黃州寒食詩帖》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黃州寒食詩帖》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黃州寒食詩帖》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簡稱《寒食帖》,紙本,行草書墨跡,計25行,共129字。

《寒食帖》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時所作的一首遣興詩,詩寫得蒼涼哀怨,表達了東坡謫居時苦悶、孤獨和悲悽的心情。此詩的書法與詩的情調交相輝映,寫得氣勢恢宏,起伏跌宕,光彩照人。黃庭堅在為該帖作跋時這樣寫道:“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寒食帖》在書法史上地位極高,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啟功先生曾說,書法的關鍵在於結字。結字的能力是一個傑出的書家才華的最根本的體現。《寒食帖》的結字變幻莫測,追險得夷,如雜技演員走鋼絲,儘量左右搖曳,但仍能掌握重心,絕對不致跌傾。在附圖中第一行的“我”字,左長右縮,第十二行的“是”、“寒”,第十三行的“紙”字等都有這樣的妙處。再進一步從一字到一行,從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緊松欹側,相呼相倚,相依相生,參差錯落,渾然一體。

在筆法上,《寒食帖》雄強酣暢,行氣錯落,堪稱東坡書法的代表作。粗壯豐滿的筆畫,左密右疏或者左疏右密的字形,真行相間的氣勢,集中體現了蘇字的藝術風格。

但是,也有書家指責東坡“用筆不合古法”,“‘戈’(即し)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左秀而右枯”。從東坡墨跡看來,他的下筆確實並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時下筆時手腕離紙較近,筆鋒略向左側斜出,所以右行之筆如“し”就不免微覺左秀,但卻極少右枯。《寒食帖》中第一行“我”,就是這樣。但是說到底,左秀右枯不過是中鋒與偏鋒的問題。而東坡正是充分地運用了中鋒與偏鋒,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紙背、姿態橫生。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草書醉翁亭記》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草書醉翁亭記》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草書醉翁亭記》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草書醉翁亭記》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6講——蘇東坡書法

《草書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蘇東坡的恩師、大文豪歐陽修的代表作。蘇東坡書寫《醉翁亭記》多次,並有正書草書《醉翁亭記》傳世。

現存草書《醉翁亭記》乃碑刻作品。說是草書,實際上是真行草書相間,然而三者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自然天成。篇初端莊凝重,似千帆待發,如蘊氣蘊血,以正楷為主,行氣平和,節奏緩慢,悠悠然如觀賞環滁之美景。書至中頁以行草為主,真書為輔,如破堤洪水,以瀉滿腹牢騷,千古積怨。筆勢變化萬千,神鬼莫測,極盡“醉翁”之醉態。最後的落款“眉山蘇軾書”用粗筆大字正楷而書,莊嚴而凝重,似補天彩石,又如堵江巨閘,沉穩而又沉重,像一個“醉翁”昏然倒在沉重的大地上一樣,積怨難平,衷腸難訴!

TAG: 東坡寒食醉翁亭記書法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