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一、其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二、繵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只要對書法有所瞭解的人大概都知道這樣一條書寫原則,那就是

作品中那些重複出現的字不能寫得千篇一律,而要體現出一定的差異和變化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總共書寫了20個“之”字卻無一重樣兒才會被後世奉為書法的極則。

對於實際的創作活動來說,僅僅知道尋求變化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得明白這個變化產生的原理是什麼。

倘若參不透這一點,只是為了追求變化而變化,很可能陷入矯揉造作的誤區。

上文提到的《蘭亭序》是行書。行書作品更強調單個字形要與上下左右的字形形成呼應。

因此,那20個“之”字之所以形態各異,正因為它們各自的“俯仰”(即與上下字的關係)和“顧盼”(即與左右字的關係)這兩組關係處在不斷地調整和變化之中。

王羲之能準確地寫出20種不同的變化,正說明他對俯仰、顧盼關係的觀察、理解都達到了精義入神的程度。

和行書不同,作為正書的隸書,作品中字形與字形的聯絡即俯仰、顧盼體現得並不那麼明顯。

那麼,在隸書中重複出現的字,我們又該遵循怎樣的原理去寫出它的差異性呢?

正巧今天的這一課裡,我們寫了三個以“糸”為義符的字,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三個“糸”寫得不一樣的原因是什麼。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對比篆體,我們不難看出

“繵”字的義符“糸”採用的是典型的篆體隸寫手法

篆體的普遍特徵是字形修長(相比於扁方形的隸體和正方形的楷體,篆體往往是長方形的),

而“繵”的義符“糸”之所以要使用篆體隸寫,其目的也是為了拓展它的高度。

因為這個字的聲符“亶”結構複雜,我們很難把它拍成一個扁方的字形。聲符“亶”的高度既難壓縮,就只能把“糸”寫得長些,來與聲符形成配合了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三、縺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和“繵”字的情況不同,“縺”字的主筆即筆畫有很大的橫向拓展空間,因此這個字是一個典型的扁方形字。

在隸書的書寫習慣中,為了突出主筆,除了要把它的長度和厚度寫足之外,往往還要使它逸出這個字的大框架之外: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當我們用這樣一個扁方形去“框”住“縺”字的時候,只有筆畫會逸出框外,因此它給人的視覺感受便特別突出。

但凡像這樣的字形,書寫時必須壓縮這個方框的高度以使主筆逸出,如果壓縮得不夠,字形就會顯得鬆散而無力。

而要滿足這個要求,顯然再將“縺”字的義符“糸”做篆體隸寫就不合適了,於是乎原碑調整了字形,取消“糸”下的三豎而換為三點,目的就是為了壓縮它的高度。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四、纘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來到第三個字“纘”。和“縺”不同,它的聲符“贊”又只能做長方形而不能做扁方形寫了,這意味著義符“糸”的高度又必須有所增加。

但這一次,原碑的作者並沒有將“糸”改回到“繵”字篆形隸寫的老路上去。

他採用了一種新的微調手段,即

不讓和兩筆緊接在一起,而使它們表現出一種筆斷意連的姿態,利用斷開的這一點距離把字形拉得松一點兒,來達到了增加“糸”的高度的目的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張遷碑&晉公子原創

臨摹漢隸《張遷碑》,相同字形怎樣寫出不同變化來∣其繵縺纘

TAG: 字形篆體義符聲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