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在三國時期,圍繞著荊州進行了反覆的爭奪。這是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極度重要,它位於三個國家之間,為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三個國家都對荊州勢在必得,其中東吳表現得最為強烈。為了奪取荊州,東吳不惜撕毀與劉備的盟約,和劉備打了兩場兩敗俱傷的戰爭。但是,東吳在奪取荊州之後,卻並沒有從荊州發動北伐,而是在淮南持續發動攻勢。這又是為什麼呢?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一、東吳對荊州的爭奪。

在孫策向袁術借兵奪取江東後,就開始向長江上游發展勢力。他打著為父親報仇的旗號,對荊州東部的黃祖部發動了進攻。在孫策死後,接替他位置的孫權也繼承了他的遺志,繼續攻打荊州。最終,孫權殺死黃祖,奪取了部分荊州的土地。

但是,對荊州同樣虎視眈眈的曹操,並不想讓孫權成功。他派出部分兵力進入淮南,迫使孫權撤軍,保護自己的根本之地。在曹操奪取荊州後,孫權和劉備結盟,在赤壁之戰中一起打敗了曹操大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奪取了荊州的南郡,而劉備則奪取了荊州在江南的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在隨後的日子裡,周瑜將南郡的江南部分也劃給了劉備,東吳則佔有了江夏。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也借給了劉備。

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雙方發生了湘水之爭。雙方在和議後,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重新締結了盟約。湘水以西的零陵、武陵和南郡劃歸劉備,以東的桂陽、長沙、江夏劃歸東吳。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但是孫權對此並不滿足。他在濡須口之戰後,向曹操請降,再次與曹操結為姻親關係。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對荊州發動了襲擊。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迫使傅士仁、糜芳投降,一舉拿下了荊州。關羽在回師途中走投無路,大軍離散,被吳軍擒殺。孫權終於完成了奪取荊州的心願。

二、孫權奪取荊州的戰略意圖。

孫權之所以非要奪取荊州,是和他的戰略意圖有關的。他在和魯肅相見的時候,就有過一次著名的《榻上問策》。在這次談話中,魯肅明確地指出,曹操不可很快除掉,漢室不可復興,他勉勵孫權抱有統一天下的信念。

魯肅為孫權制定的戰略方案是,“全據長江,建號帝王,北向爭奪天下”。這個方案的實質是,先全力奪取對江東生存有著重要影響的荊州,然後建立自己的政權,出兵北伐,統一天下。孫權雖然口頭沒有明確表示贊同,但在心中對此是十分認可的。他在日後說起此事,還說這是他人生的一大快事。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這樣,為了實現全據長江的目標,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就派周瑜直取江陵。戰後東吳佔據了沿江的江夏、南郡,將整個長江防線連為一體,實現了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但是,在這個時候,東吳也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東吳在奪取整個長江防線後,曹軍依靠兩大戰略據點進行對抗。荊州方向上是襄樊,淮南方向上是合肥。荊州方向上,周瑜與曹軍陷入對峙,淮南方向上,孫權多次向合肥發動攻勢,但是一無所獲。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在周瑜死後,經魯肅的斡旋,孫權把南郡借給了劉備。這樣,東吳減輕了軍事壓力,得以將主力調往淮南攻打合肥。可是,當劉備奪取益州,勢力發展壯大後,孫權感到了一種壓力。他向劉備索要荊州,就是這種他心中這種壓力的外在表現。

在魯肅死後,主張武力奪回荊州的呂蒙接替了魯肅的位置。他和孫權合謀,在武力奪取荊州後,派兵分別守衛白帝、南郡,自己親自守衛襄陽,另外以萬餘水軍巡防長江。於是,早就想武力奪取荊州的孫權和呂蒙一拍即合,發動了荊州之戰,奪取了荊州。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三、孫權奪取荊州後的形勢發生了改變。

我們看孫權奪取荊州前後,魯肅和呂蒙的戰略,就可以看出東吳戰略的轉變。正是這種轉變,荊州落到孫權手中後,它的戰略價值也發生了轉變。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裡,荊州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他們把荊州作為北伐宛洛的軍事基地,主力的部隊的出發地。在這裡,荊州是被賦予進攻的戰略意義的。

在魯肅的戰略中,荊州的戰略地位與劉備、諸葛亮的相同。在周瑜時期,東吳有名將指揮,在荊州佔有主動。周瑜甚至有餘力想要入川奪取益州。但是,隨著周瑜的去世,東吳的實力已經無法保證在荊州和淮南同時對曹操施加壓力。因此,魯肅才勸說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好分擔東吳的軍事壓力。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魯肅的意圖還是要對曹操發動攻勢。有劉備在荊州牽制曹軍的一部分主力,東吳就可以集中主力在淮南發動攻勢。事實證明,魯肅的戰略是成功的。在他活著的時候,孫劉聯盟保持相對穩定,劉備在益州、漢中得到發展,打敗了曹操親自率領的軍隊。而東吳在淮南發動持續的攻勢,壓制著曹軍的發展。這段時間裡,曹操損兵折將,焦頭爛額。

可是當魯肅去世後,呂蒙和孫權制定的戰略完全違背了魯肅的意願。他們的關注點就是奪取荊州,建立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根據地。我們看呂蒙為孫權謀劃的戰略,完全是一個防禦的戰略。原本實力不強,無法和曹軍抗衡的東吳,又增加了荊州的防區,還要分兵防禦劉備、曹操的攻擊。萬里長江,只靠萬餘水軍的巡防保證安全。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我們可想而知,在這種形勢下,東吳能夠自保就不錯了,更何談去對曹軍發動攻勢?因此,呂蒙的戰略是一種保守防禦的戰略。雖然他奪回了荊州,可是東吳也因此喪失了對曹軍的優勢,再也無法取得戰略性的勝利了。

四、東吳在淮南發動攻勢是迫不得已。

東吳在奪取荊州後,在戰略上已經極度困難。東吳增加了荊州防區,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對抗關東曹軍的主力。同時因為撕毀盟約,和劉備進入戰爭狀態,不得不在長江上游派駐大批軍隊,防備劉備的報復。為此,孫權只得對曹操、曹丕委曲求全,不惜屈膝稱臣,來改善自己的戰略形勢。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但是這種關係是十分脆弱的。在和劉備的夷陵之戰結束後,孫權和曹丕馬上翻臉,再次進入戰爭狀態。在這次戰爭中,曹丕的水軍無法和東吳抗衡,只得撤軍。但是,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吳軍的虛弱。

在戰後,東吳進行軍事調動。不知道東吳虛實的曹魏君臣,居然想要放棄襄樊。他們主動撤出襄樊,把襄樊付之一炬。可是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東吳對襄樊沒有一點覬覦之心,並沒有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去佔據這個戰略要地。我們可以看到,東吳連輕易佔領襄樊的想法都沒有,還怎麼指望它在荊州發動攻勢呢?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不過,東吳在一個方向上始終沒有停止和曹魏的爭奪,那就是淮南方向。東吳多次派出重兵和曹魏爭奪戰略要地合肥,雙方付出了巨大的傷亡。那麼,東吳為何對合肥這樣耿耿於懷,必得之而後快呢?

這是因為淮南方向上的爭奪,決定了東吳的生死存亡。在夷陵之戰時,曹魏的謀士劉曄建議攻打東吳。他說東吳在遭到劉備和曹魏夾擊失敗後,劉備佔領的荊州只不過是東吳的皮毛,而曹魏佔領的江東則是東吳的根本。這就點明瞭荊州和江東對東吳的重要性。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既然江東是東吳的根本重地,那麼為了保衛它,東吳就不得不和曹魏爭奪淮南地區。這是因為自古以來有關經驗教訓,那就是“守江必守淮”。守衛長江防線,不能龜縮於江南,必須要保證淮河一線的防禦。否則的話,長江橫跨千里,敵人處處可渡,根本沒有辦法防備。

只有保證了淮河防線,才能夠迫使敵人的主力提前展開,從而判斷出敵人的主攻方向,作戰意圖。在此基礎上,防禦一方才能夠提前做出反應,對敵人的行動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證長江防線的萬無一失。這條經驗教訓,是經過長期戰爭所驗證過的真理。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我們知道,東吳在奪取荊州並且和劉備進行了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後,就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和曹魏抗衡了。在和蜀漢重新結盟後,東吳在淮南方向上的進攻,只是為了改善自己的防禦態勢罷了。這種攻勢與其說是對曹魏的進攻,實質上還不如說是東吳對曹魏的攻勢防禦。歷史證明,東吳直到滅亡,都不能把淮南奪取到手,它的長江防線一直處於曹魏的威脅之下。因此,東吳只能不斷地對曹魏的淮南方向發動進攻,來保持對曹魏的壓力,以此來保證自己根本之地的安全。

結語:

三國時期,魏蜀吳圍繞著荊州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最終荊州落入了曹魏和東吳手中。東吳為了奪取荊州,採取了一切手段,甚至不惜背信棄義的撕毀盟約。但是,東吳在奪取荊州後,並沒有以此為基地進攻曹魏,而是在淮南反覆與曹魏進行爭奪。

東吳奪回荊州後,為何不在荊州發起攻勢,反倒與曹魏在淮南交戰?

這是因為東吳在奪取荊州的時候,就意味著放棄了進取的戰略,轉而採取保守的戰略。原本捉襟見肘的兵力,在鋪張到擴大的防區後更是處處薄弱。再加上與劉備打了一場兩敗俱傷的夷陵之戰,讓東吳更是雪上加霜。從此,東吳的北伐根本就成為了泡影,滅亡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東吳在曹魏強大實力的壓制下,只能採取攻勢防禦的戰略。在荊州和淮南兩個戰略方向上,東吳只能選擇對自己生死攸關的淮南方向。這是因為江東是東吳的根本之地,守江必守淮。但是由於曹魏的實力強大,直到東吳滅亡,也沒有能夠奪取淮南。東吳對淮南發動的攻勢,只是為了緩解曹魏對自己的壓力,是不得已而為之。

TAG: 東吳荊州孫權劉備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