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自古以來,人們對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一直有爭論,孔子說性相近,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僅僅在儒家學派中,諸位先賢對人的本性都有自己別具一格的看法。到了漢代以後,中國社會經歷過了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幾百年時間的大動亂後,風雨飄搖的中原大地渴望大一統。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春秋戰國時期之諸子百家爭鳴雖然精彩,但是百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中原大地之統一,亦需要思想統一,基於此,戰國以後之社會急切需要能吸收百家思想之精華,且適應當時大時代環境的思想出現。於是,漢武帝時期出現了董仲舒,而董仲舒亦因為其統一思想的舉措,而名垂千古。

1、先秦儒家思想與董仲舒之儒術不能等同

大家對董仲舒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說法比較熟悉吧,但是董仲舒之“儒術”,某種程度上說,與先秦諸子之“儒家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主,借鑑吸納了諸子百家思想,並且結合當時的時代環境,開創儒家經學。亦如馮友蘭先生所說:

董仲舒之學說立,而經學時代始。

漢代之“儒術”雖植根於先秦之儒家思想之上,但是某種意義上說,二者卻不能等同。想要把先賢文化運用於當前之現實,總是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套用的,要根據現實環境,來選擇性吸收借鑑以及發揮先賢思想。

基於此,董仲舒之儒術自然與先秦儒家思想有差別的,同時,董仲舒亦在先秦儒家思想之上做了些許發揮。我們就拿董仲舒在人性論上的議論,來聊一聊董仲舒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發揮。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2、董仲舒議人性的說法之一:人並非性本善,而是性待善

董仲舒對於人之本性的說法有三,分別是性待善、性善情惡和性三品,這裡著重講講性待善。

董仲舒不贊成孟子性本善的說法,董仲舒說:

“吾之性命者,異孟子。孟子下質於禽獸之所為,故曰性己善;吾上質於聖人之說善,故謂性未善。”

董仲舒的這個意思是說,孟子以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以此區別於禽獸,但是董仲舒認為孟子此舉是降低了善的標準,他不認可。董仲舒將聖人所提倡的善看成真正的“善”,所以董仲舒認為“性待善”。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雖然董仲舒反對性本善的說法,但是董仲舒認為人性中是有善質的,人可以在後天發揮自己的“善質”,繼而成為善的存在。

董仲舒還舉了一個比較生動的例子,大致意思就是,善良就和大米一樣,本性就如長出大米的禾苗,禾苗雖然可以長出米來,但是禾苗卻不是米,所以人之性可變善,但是“性”本身不是“善”,就如禾苗不是大米一樣。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3、董仲舒之“性待善”:綜合了孟子之性善論與荀子之性惡論

其實,我們不難看出,董仲舒雖然否認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說法,但是也沒有去贊成荀子的人性本惡一說。他採取了折中調和的方法,他雖然不認為性本善,但是亦不認為性本惡,卻認為人有“善質”,人可以在後天發揮這個“善質”。

關於董仲舒之“性待善”對於孟子之性善論與荀子之性惡論的選擇性繼承,可以作如下總結:

(1)董仲舒的“性待善”認為人擁有“善質”,就像禾苗擁有長出大米的潛質一樣。從此處,我們不難看出,董仲舒指出的人擁有“善質”這一說法,某種意義上是借鑑了孟子性善論中人生來就有代表善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一說法。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2)董仲舒雖然不贊成性善說,但是亦沒有走向性惡論,卻與荀子一樣,認為人可在後天教化中為善。董仲舒認為人因為擁有“善質”,在後天可以成為“善”的存在。董仲舒這一理論是在借鑑荀子之“性惡論”。荀子之性惡論認為,人先天用擁有“利己本性”,屬“惡”,但是人與動物不同,會後天學習,在後天教化中,人能漸漸成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之“善”的存在。也就是說,荀子認為人本性惡,但人可在後天變成善的存在。基於此,荀子之“後天教化達善”與董仲舒之“後天發揮善質”頗有異曲同工之意。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其實,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妨大膽猜測,董仲舒大抵是更加傾向於荀子之性惡論的,只是,拋開荀子之“性惡論”的本意,這“性惡論”中的“惡”聽上去就消極得很。董仲舒當時在給“漢武帝”幹活兒,他的任務主要是幫助漢武帝統一國內思想。統一思想更多是為了教化百姓,讓百姓好管理一些,那麼,荀子之“性惡論”無疑更有利於支撐君主去教化百姓,畢竟荀子認為人需要在後天學習社會禮儀規範後,才能讓行為符合社會禮儀,成為善的存在。但是荀子之“性惡說”之人性本惡,不管荀子這裡的“惡”有沒有批判人性的意思,“惡”終究是不好聽的。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為何董仲舒反對性善亦不言性惡

如果董仲舒直接說“人性本惡”,怕是漢武帝也不開心,這不是在說漢武帝也“性本惡”嗎?不僅漢武帝不開心,天下人也會不開心,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和精力去理解荀子之“性惡說”的深遠意味的。退一步來說,即便有時間和精力研究荀子之性惡論,但是因為帶著偏見,或者眼界之原因,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荀子性惡說之惡並未有批判人性的意思,這個“惡”僅僅是與後天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之“善”對立的存在。

可能是出於方便理解,也可能是為了讓大家更能接受,同時,亦為了能夠支撐君主對百姓的教化行為,董仲舒繼而提出了“性待善”,即性並非本善,但是卻有“善質”,人可在後天教化中,成為符合“善”的存在。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贊關注哦。

注: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資料:《中國哲學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TAG: 董仲舒荀子性惡論善質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