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的形制對書法風格的影響(二)

三、形制的變遷與蘇、黃的書風

明人婁堅《學古緒言》卷二十:

宋時筆工稱宣城諸葛,然蘇、黃之論似微不同。東坡於諸葛之外,頗稱程奕及吳說父子,且謂散卓筆非諸葛不能制。自餘筆鋒譬如著鹽曲蟮,作字有筋無骨。而山谷極稱吳無至無心散卓,且雲試使人提筆去紙數寸,欲左右皆能如意則諸葛敗矣。似又以懸腕枕幾而分,非筆之通論也。

這說明早在明代,人們已經開始關注蘇、黃二人擇筆的差異。然而,他們的差異不是婁堅所稱的“微不同”,而是迥異。就姿勢而言,蘇軾習慣單鉤著腕倚桌而書寫,黃庭堅則喜歡雙鉤懸腕而書。就作品大小而言,蘇軾多小字行書,黃庭堅多大字並擅長草書。因此,蘇、黃二人的擇筆習慣必然有差異。有學者稱蘇、黃擇筆的焦點集中在筆的“有心”還是“無心”上。實際上,並非僅僅如此。宋代處於兩種筆制交替的階段,有心筆代表宋以前的纏紙法,無心筆則是在北宋興盛起來的散卓法。蘇軾偏於守舊,喜歡短而健的有心筆或散卓筆,黃庭堅為革新派,喜歡健中帶柔的無心長鋒筆。這種差異對兩人的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

1。蘇、黃與諸葛古法筆

(1).蘇軾:“唯諸葛氏獨守舊法,此又可喜也”

蘇軾認為諸葛筆仍能沿襲唐制,毫健心圓,評價極高。他常常讚歎諸葛筆製作奇妙之極。唐林夫曾經贈送二十支諸葛筆給他,蘇軾認為只有善書者才能真正識別這種佳制的妙處。蘇軾流放嶺南後回都城,偶然在叔靜家用到諸葛筆,驚歎不已,稱讚諸葛筆含蓄內斂,“乃爾蘊藉耶”。蘇軾甚至把用諸葛筆當作流放歸來以後的喜事之一:“今日於叔靜家飲官法酒,烹團茶,燒衙香,用諸葛筆,皆北歸喜事。”蘇軾之所以如此喜愛諸葛筆,主要因為諸葛筆精妙且傳承了古法。蘇軾曾說:

本朝宣州諸葛氏筆,擅名天下久矣。縱其間不甚佳者,終有家法,如北苑茶、內庫酒、教坊樂。

毛筆的形制對書法風格的影響(二)

宋拓柳公權《神策軍碑》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諸葛筆自魏晉以來就已經聞名天下,講究古法的傳承,唐代的雞距筆便是諸葛家族的典型製作,宋代又稱為“三副筆”。蘇軾《筆說》贊曰:

近日都下筆皆圓熟少鋒,雖軟美易使,然百字外力輒衰,蓋制毫太熟使然也。……唯諸葛氏獨守舊法,此又可喜也。

可見,除了形制以外,熟毫也強調傳承舊法。宣城諸葛高所制散卓筆,有三分之二藏於管中,“大概筆長寸半,藏一寸於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纖與半寸相當”。這種製作效果很接近唐代有心短鋒筆,與同時期筆工製作的散卓筆有差異。因此其他人想模仿諸葛筆,雖用心良苦,“而草野氣終不可脫”。這說明諸葛筆製作水平的精深且偏重於古法。

毛筆的形制對書法風格的影響(二)

宋 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帖》29。1x213。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黃庭堅:“試提筆去紙數寸書,諸葛筆敗矣”

對於諸葛家族的筆,黃庭堅並沒有陳見,評價頗為客觀。黃庭堅對諸葛高“三副筆”頗為欣賞,“鋒雖盡而心故圓,此為有輪扁斫輪之妙”。這當是諸葛家族的舊法秘笈。不但如此,而且諸葛筆講究信譽。黃庭堅也使用諸葛筆,可能主要用於書寫小字。但是,一旦提腕書寫大字,諸葛筆就有問題了。黃庭堅稱:

然學書人喜用宣城諸葛筆,著臂就案,倚筆成字。故吳君筆亦少喜之者,使學書人試提筆去紙數寸書,當左右如意,所欲肥瘠曲直皆無憾。然則,諸葛筆敗矣。

也就是說,諸葛筆不能左右如意、隨心所欲地表現曲直、粗細的筆法。這裡或許包括諸葛三副筆及深納管的散卓筆。三副筆屬於有心纏紙法,主要適用於楷書和小字,筆鋒的伸縮性及表現力有一定的侷限。納入管中深達三分之二的散卓筆也有同樣侷限。因此,黃庭堅稱“諸葛筆敗矣”。此處,黃庭堅暗指蘇軾過於依賴諸葛筆,這恰恰體現了二人擇筆及書法觀點的差異。後來,黃庭堅曾明確指出蘇軾擇筆的缺陷。他在《跋東坡論筆》裡稱:

東坡平生喜用宣城諸葛家筆,以為諸葛之下者猶勝它處工者。平生書字,每得諸葛筆則宛轉可意,自以謂筆論窮於此。見幾研間有棗核筆,必嗤誚,以為今人但好奇尚異,而無入用之實。然東坡不善雙鉤懸腕,故書家亦不伏此論。

蘇軾對於諸葛古法筆的主張,並未得到書家們的響應。可見,古法有心筆一類的短鋒筆已漸漸不為人所重視了。

毛筆的形制對書法風格的影響(二)

明 剔犀雲紋毛筆管

2。蘇、黃與散卓筆

(1).蘇軾:“妄出新意,形制詭異”

對於諸葛筆的態度,蘇、黃可謂同中有異,差異主要在於書寫的表現力上。但是,對於新興的散卓筆,兩人的意見卻大相徑庭。蘇軾認為新興的散卓筆為時人好奇尚異的產物,鋒軟無心,形制怪異,沒有實用價值。蘇軾稱:“若用今時筆,立虛鋒漲墨,則人人皆作肥皮饅頭矣。”由於當時散卓筆的技法尚處於發展階段,的確存在許多缺陷。虛鋒漲墨的毛病,與散卓法入管淺、出鋒瘦長有關。蘇軾認為原因就在於“不經師匠,妄出新意”,此觀點未免有些保守。

對於黃庭堅愛用的散卓筆,蘇軾形象地批評為“如著鹽曲蟮,詰曲紙上”。而黃庭堅所用的棗核散卓筆,蘇軾也常常譏笑說“今人但好奇尚異,而無入用之實”。由此可見,蘇、黃二人對毛筆取向差異很大,黃庭堅也不服蘇軾的批評,依舊我行我素。事實上,當時使用散卓筆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蘇軾在流放八年後回到中原,發現士大夫都用散卓筆寫字:“買筆於市,皆散軟一律。”這大概是蘇軾沒有預料到的。

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楚筆”仿製品

(2)黃庭堅:“作無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

與蘇軾恰恰相反,黃庭堅對散卓筆讚賞不已。當蘇軾批評他用的散卓筆時,黃庭堅自我解嘲說:“此徐偃筆也。有筋無骨,真可謂名不虛得。”這段詼諧的答語說明黃庭堅用的散卓筆瘦長且虛鋒,較為柔軟。《山谷題跋》記載了一段關於筆工吳無至的故事。吳無至是晏幾道的酒客,喜歡談論人物,言行似酒俠。黃庭堅曾經多次同他飲酒,後來在晏丞相園東作筆。黃庭堅稱讚他“作無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並將自己比作吳無至的知音。“今都下筆師如蝟毛,作無心棗核筆,可作細書,宛轉左右,無倒毫破其鋒,可告以諸葛高、李展者,侍其瑛也。”無心棗核筆屬於散卓筆,儘管製作散卓筆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但許多筆工的技術並不成熟。黃庭堅推崇諸葛高、李展、侍其瑛等少數筆工,稱讚他們的毛筆婉轉自如、選毫精到。黃庭堅尤為推崇秀才侍其瑛的棗心筆,認為含墨能力強且圓健。黃庭堅還指出製作無心散卓筆難度大,關鍵在於心靈手巧。

此外,除了推崇新興的散卓筆,黃庭堅還嘗試使用羊毫筆,這表明他擇筆似乎有一種“趨軟”的嗜好。他試用張耕老羊毛筆後稱讚不已,並誇獎羊毫散卓筆“無心為樸”,與雞距筆相比具有自身的優勢。

毛筆的形制對書法風格的影響(二)

宋 蔡襄《陶生帖》29。8x50。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擇筆的不同,對於蘇、黃二人書風的影響自然不可忽視。如蘇軾單鉤執筆為“側臥筆”,類似於握鋼筆的姿勢,對筆頭的長度必然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他愛用諸葛短鋒筆。在這些因素影響之下,蘇軾書法用筆多取側勢、扁肥,形成深厚朴茂的風格。黃庭堅擇筆的習慣對他的書風也產生了極大影響。黃庭堅喜歡雙鉤懸腕而書,筆頭自然不能太短,否則不利於左右揮灑。據分析,黃庭堅的《經伏波神祠詩》《松風閣詩》及草書《諸上座草書卷》《廉頗藺相如傳》等書法風格與他喜歡的瘦長筆鋒或羊毫筆頗有關係。黃庭堅書法中伴有的微小擺動,與蘇軾的線質差異非常明顯,可能是由筆鋒柔弱所造成。尤其是豎畫或撇畫的收筆部分往往帶有波動,更應是蘇軾所稱“著鹽曲蟮”“虛鋒軟熟”的瘦長鋒筆觸所為。

總之,蘇、黃的分歧透露了北宋書法風尚悄然轉向的訊息。由於紙張製作尺幅的增大及執筆方式的改變,書寫大幅作品成為一種趨勢,只宜於方寸之間揮灑的諸葛三副有心筆的改革勢在必行。而以黃庭堅為代表的元祐書家群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努力無疑為“無心散卓”的風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文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摘自榮寶齋《藝術品》雜誌)

TAG: 諸葛黃庭堅蘇軾散卓筆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