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窮造物之源,目盡山川之變,龔賢繪《匡廬飛瀑》

畫山水不能閉門造車,需要遊覽天下名山大川積累素材。臨摹前人作品,可以快速積累創作技巧,卻無法完全掌握前輩的創作思想。只有身處自然山水之中,才能融會貫通傳統技法。這就是師傳統和師造化的關係,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龔賢對此感悟很深。他重視傳統筆墨,講究筆墨有古法、有古意。他也重視觀察自然,用尖筆和禿筆模擬自然山水的蒼潤拙樸。

這幅《匡廬飛瀑》是龔賢后期作品,匡廬就是江西廬山。從畫中呈現的氣勢,就能知道龔賢肯定實地遊歷過,整幅畫構圖飽滿細膩、氣勢十足。畫中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古木成林,飛瀑流泉,涵蓋了廬山變化無盡的美感。

心窮造物之源,目盡山川之變,龔賢繪《匡廬飛瀑》

龔賢 匡廬飛瀑

龔賢晚年愛用禿筆,強調欲秀而老的韻味。老,也有熟練、精準的的意思。是指龔賢在創作中落筆準確,充滿力道,畫出秀潤的美感。畫中佈滿苔點,絲毫沒有凌亂的感覺,反而強調了山石的質感,這就是龔賢師造化後領悟的“力能從簡意能繁”。

清初畫家大部分受董其昌影響,過分強調古意,導致作品缺少生命力。龔賢透過筆法、墨色、丘壑、氣韻,表現出名山大川中蘊含的陽剛氣勢。大山陡峭嶙峋,煙雲繚繞與偉岸大山形成剛柔並濟之姿。

心窮造物之源,目盡山川之變,龔賢繪《匡廬飛瀑》

龔賢 匡廬飛瀑 區域性

很多人不知道,龔賢是個天才型的畫家,根據他的自述,他13歲就能畫作品,18歲技法趨於完善。他青年時期可以模仿兩宋、元四家的風格隨意創作,於是產生了跳出前人窠臼的想法。“心窮造物之源,目盡山川之變”,模仿、致敬只是學習手段,效仿永遠不可能變成獨立創作。

龔賢追求的是“獨立”,他想要表達出自己的筆墨特徵。所謂積墨法,所謂“黑龔”,就是他的獨立性。千言萬語匯聚成八個字:我之為我,自有我在。這就是龔賢,霸氣、自信,處處流露出與眾不同。

心窮造物之源,目盡山川之變,龔賢繪《匡廬飛瀑》

龔賢 匡廬飛瀑 區域性

《匡廬飛瀑》近景墨色濃重,遠景簡淡疏曠,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竟然可以完美融合。近景重皴染,遠景重點染,筆墨之豐富,堪稱淡遠蒼秀。他把書法中的飛白入畫,似皴非皴,而是皴法和筆法合二為一。這是他的獨創,也是近景沉厚蒼潤的原因。

有人把龔賢的創作歷程分成兩個階段,白龔和黑龔。《匡廬飛瀑》兩種面貌並存,積墨法未被特別強調,讓人看到了他能力的全面性。細看畫中除了黑白之外,還有格外迷人的灰色,豐富了大自然的奇妙色彩。

心窮造物之源,目盡山川之變,龔賢繪《匡廬飛瀑》

龔賢 匡廬飛瀑 區域性

《匡廬飛瀑》寫意寫情寫胸襟,畫面大開大合,壯美無垠,矯正了四王畫風中的呆板生硬,畫出了氣象萬千之美。

TAG: 龔賢匡廬飛瀑筆墨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