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美人在皮也在骨,釉色是建盞的靈魂,器型是建盞的骨骼。胎骨不僅支撐建盞的架構,令其具備實用性與藝術性,亦在看不到的窯內,與釉中成份一同反應,兼修表裡。

除了最為人熟知的傳統四大器型外,建盞的胎骨還有什麼門道嗎?且看本文慢慢道來。

1

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北宋中期,福建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蔡襄(1012-1067)在《茶錄》(1054年)一書載: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蔡襄與《茶錄》

此句不僅論適合點茶的茶盞之產地為建安,顏色為紺黑,裝飾紋理為兔毫,還點出其器型須微厚。短短40多個字,就已經蘊含如此多的資訊量,蔡襄確實很懂建盞。

懂行的人會和蔡襄一樣,不僅在意釉色,還在意器型和保溫的功效,宋徽宗論茶盞時,也是一樣。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建盞除了色彩斑斕的釉色令人稱奇,其胎骨也大有學問,美感與功能性並重。

蔡襄所說的“色紺黑坯微厚”,不少人只注意到“厚黑”之態,然而這個“厚”並不是一股腦地變得笨重,而是古代人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下不斷改進的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微厚”。

1

建盞四大經典器型

宋代建盞的四大器型,一般玩盞的都比較熟悉,這裡再簡略介紹。

建窯產品以茶碗為主,其中盞型器佔據建窯產品的半壁江山,以

束口

斂口

撇口

敞口

四種經典器型最為流行。這四種器型依照口沿分類。

1、束口盞——端莊典雅

口沿下一釐米左右有內收的束口線,方便點茶。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2、撇口盞——亭立舒展

口沿往外撇故名撇口,通常口徑較大。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3、敞口盞——疏朗直率

盞壁平直,倒扣時形似斗笠,故又名斗笠盞。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4、斂口盞——渾圓古拙

斂口盞口沿微內收,口徑通常較小。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以上四種器型,口沿各有特點,而不變的便是鐵胎與施半釉,

鐵胎是建盞的標誌之一

,光是這鐵胎就有許多門道在內。

1

建盞鐵胎的秘密

1、開篇所提到蔡襄的“微厚”一說,是怎麼個厚法?是不是建盞的胎越厚越好呢?這個鑑賞的標準是什麼?

答:建盞的胎確實總體較他窯瓷器偏厚,但不是往笨重方向發展,而是有其技術與實用上的用意。

據現代科學分析檢測表明,宋代建盞坯中Fe O (氧化鐵)含量範圍約在

7

%~10%

,釉中Fe O 含量約為

5~8%

。胎釉的含鐵量都遠高於其它窯口瓷器。

如此高的含鐵量,能燒出精美的鐵系分相-析晶釉的同時,也帶來不少麻煩。建盞要出好釉色不易,要在含鐵量高的前提下保持胎不變形也很難。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美國博物館藏束口建盞標本

首先胎的收縮率大為增加,變形率增加,耐火度降低,如果此時還追求薄胎,遇到1300°以上的高溫,基本不會有幾個成品。適當加一些厚度,能增加塑性的成功率。

如果厚得非常誇張,也不利於盞的燒製,使用起來也太重,這種厚也是需要把握一個度,而且在口沿漸變得稍薄。

美國博物館藏建盞標本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建盞漸變式的“

上薄下厚

”,口沿相對於器體的其它部位而言偏薄,腹部的弧線是流暢而自然的,盞腹厚度隨著曲線向下漸漸加大,直至足跟為最厚處。

如此,底盤穩固,重心在下,盞才能穩健,鬥茶點茶時大力擊拂也不會翻倒;口沿較薄,符合人體工程學,口感更好。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所以建盞的厚胎確有其事,但“厚”重要,“微”也一樣重要。凡事講究法度,而非過度。

2、建盞為什麼要露胎,露胎的樣子不覺得粗糙嗎?

答:建盞露胎的原因其實也是工藝上的考量。

宋代成熟期的建盞不僅需要厚胎,也需要厚釉,才能有足夠的餘地形成精美的毫紋,厚釉在高溫下必然會向下流動,如果上滿釉,釉粘底的機率就非常高。

施半釉,露一部分胎,可以有效減少粘底。即使如此,還是會有粘底的產品出現,雖然如果少許粘底,釉色美觀,還是會成為珍寶。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宋代建窯油滴盞,就有點粘底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對於看習慣現代瓷器茶具施全釉風格的朋友而言,露胎的操作很少見,其實如果看久了也是建盞的一種獨特藝術風格。

當時很多其他窯口甚至故意模仿這種露胎方式,即使不存在流釉粘底的問題。現在日本的一些師傅仿天目也會連露胎一起仿。

拍賣場上900萬兔毫盞,有一處斷釉。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至於露胎部分是不是粗糙,其實老盞中露胎處平滑溫潤的不少,視覺上有顆粒感的也有(含有部分石英顆粒可以降低變形率),但是表面經過高溫之後基本都不會刮手。

比如下圖所示四隻宋代建盞,胎都很緻密,有的顆粒感強,有的就平滑,右上角這只是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所藏重要文化財撇口油滴盞,也是傳世名品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前幾年網上剛開始有收藏考古博主貼建盞的時候,有網友看到露胎就說建盞做工粗,認為是施全釉都懶得做,這是對建盞工藝沒怎麼了解導致的誤解。

現代建盞手藝人在燒製建盞的時候,有喜歡顆粒細的也有喜歡顆粒粗的,要改變粗細只需要濾網用不同的目數即可。還有的師傅會在修胎的時候故意把露胎部分颳得毛糙,這屬於各人的審美喜好不同。也不是手藝的高低。

而大家在挑選建盞時,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露胎的質地即可,無論是細質還是粗質都別有一番風韻,不必趨同。

3、建盞的圈足是什麼情況,有一定的格式嗎?

答:建盞的足底業界稱為“淺圈足”,形似玉壁,古樸優雅。

其實在宋代,圈足一般根據建盞的口徑來調整比例,但比例不是非常嚴格,有稍大和稍小的,有修足非常工整精細也有較為隨性的。

器型上新盞師傅有一些創新也無可厚非,修足風格就更是自由了。

左邊為老盞,右邊為新盞,如果不是仿古作品,師傅通常會自行設計,在修足的細節上體現個人風格,但建盞神秘深邃和穩重優雅的氣質是不變的。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有的師傅會稍微加高一點圈足,有的師傅會在倒角處做不同的處理,這些細微的區別,都是很喜歡的人才會關注到的細節,也可以說是手藝人埋藏的彩蛋。

宋代建盞除了圈足之外,還有臥足

建盞的胎有多少門道?要懂建盞,形與色缺一不可

新仿產品中也有效仿此風者。

還有中間不挖內圈的平足,也有少許作品如此風格。另現在也有師傅研究出滿釉的作品,可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總結

由上面幾點來看,建盞的四種器型為經典款,也是流行款,不過在此基礎上,保持建盞總體的氣質和鐵胎的原則不變,在器型、露胎修胎等處是可以靈活地藝術創造的。喜歡仿古的朋友也可以找到極為接近宋盞的作品,喜歡有創新的朋友也有很大的選擇空間。

近年因為建盞的曝光度越來越高,也較少人會覺得露胎就是糙了,審美多元化的時代是蠻好的時代,對非遺手藝的傳承和發展是蠻大的激勵。希望大家都能挑到心儀的建盞,下一篇我們從不同角度再聊聊釉色,敬請關注。

交流購盞

TAG: 建盞露胎器型粘底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