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東坡詞 “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

此詞創作於元豐五年(1082)冬,蘇軾被貶黃州時無田產蘇州,只熙寧七年(1074)曾於堂州宜興置田產。

蘇軾此詞乃徐君猷過訪的第二天酒醒之後見大雪紛飛時所作。

《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

原文

“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蘇:即江蘇蘇州市。舊注云:“公有薄田在蘇,今歲為風濤蕩盡。“

麥千車:極言豐收。

翠袖:綠色的衣袖,這裡代指舞女。柳絮:柳樹吐的花,這裡代指雪。

絳唇:紅唇。爛:鮮豔燦爛。櫻珠:櫻桃。

樽:酒杯。鑷:捋。霜須:白鬚。

“只記得昨夜風聲一片,卻不記得何時醒來。

看江上大雪紛飛,想這瑞年,明年麥子定能豐收。

只要百姓吃飽我就不愁了。

歌女的舞袖上縈繞著隨風飄來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當她舉杯飲酒時雙唇好似爛熟的紅櫻桃。

我則在酒杯前吁氣措手,摸著白鬍須。”

這首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

作者有序雲:“十二月二日,雨後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是篇為“又作二首”之二。

整首詞境界鮮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

在藝術上,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以樂景寫憂思,以豔麗襯愁情。

這種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運用得非常巧妙,完全符合生活的邏輯。

詞的上闋描寫雪景和由之而聯想到的來年豐收的景象,境界遼闊,節奏輕快。

雪兆豐年,似乎消釋了詞人的愁思,而“但令”一轉,使“人飽”僅僅成為詞人一種美好的願望和深沉的憂慮:在朝廷苛賦重斂之下,豐年真能使人民飽食嗎?

這樣寫來,雪兆豐年的喜悅,不僅徒增詞人的無限憂愁,而且使這種憂愁具有比較鮮明的時代和作者特定處境的色彩。

詞中“無愁”只是詞人情感的一面,另一面則是思想深處的愁,而這個“愁”又是由“喜”引出來的。

由“喜”到“愁”,這就是詞的上闋所展示的詞人在特定環境中(人民在“新法”下負擔加重,天旱,自己被貶)的思想變化過程。

下闋回敘前一日酒筵間的情景。

“翠袖”、“白雪”相映成趣,“絳唇”、“櫻珠”,豔上加豔,但是,這些豔麗的場景,卻和“樽前呵手鑷霜須”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詞人攝取“呵手鑷霜須”這一富有典型特徵的動作,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這一憂思的形象,很像以白雪縈繞“翠袖”和酒後鮮豔的櫻桃絳唇為背景的特寫鏡頭,對比強烈,引人深思。

從藝術感受來看,上闋比較顯露,下闋更為深婉,而上闋的情思抒發,似乎在為下闋的無聲形象作提示。

這樣,上下兩闋的重點,就很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

它們彼此呼應,互為表裡,而全詞也就靠這種內在的思想脈絡和諧地統一起來,展示了抒情主人公一個晝夜的活動和心境。

遣詞、用字的準確、鮮明、形象、自然,也是這首詞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

如“不記”二字,看來無足輕重,但它卻切詞序“酒醒”而寫出了醉中的朦朧。

“倚”、“縈”兩字的運用,境界全出。

“爛櫻珠”,著一“爛”字,活畫出酒後朱唇的紅潤欲滴。

而“鑷”字一出,多少情思,則都表現在這一無聲的動作之中。

正是上述的藝術特點,使這首詞的境界鮮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窮而情無盡的藝術效果。

解讀|東坡詞 “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

往期好文回顧

若有“修改、糾錯”,請聯絡作者~

TAG: 詞人櫻珠翠袖情思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