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舞)傳承人馬建鄴:策“牛”揚鞭詮釋勤勞奉獻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春牛舞)傳承人馬建鄴 策“牛”揚鞭詮釋勤勞奉獻

(春牛舞)傳承人馬建鄴:策“牛”揚鞭詮釋勤勞奉獻

馬建鄴在表演春牛舞。 西江日報記者 楊永新 攝

【人物檔案】

馬建鄴,75歲,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東西村委會田心村小組村民,馬氏家族“春牛舞”第五代傳承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春牛舞)的傳承人。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馬建鄴接過父親的“牛鞭”,率領村民表演春牛舞。該專案曾獲懷集縣和肇慶市民間藝術匯演一等獎和演出優秀獎。2009年成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同年成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

村民點起火把看舞牛

聽說記者來採訪,馬建鄴提前約好幾個搭檔,準備好服裝和道具,早早來到下帥鄉政府文化室等候。

記者:這麼大年紀了,還保持對春牛舞的熱情,真不容易。

馬建鄴:從小時到現在,只要對著這頭‘春牛’,我渾身就來勁,充滿了激情,它已深深植根在我的靈魂之中。父親、爺爺都是馬氏家族春牛舞的傳承人,如今,我也是這支舞蹈的第五代傳承人了。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春牛舞的起源和寓意。

馬建鄴:春牛舞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當時從廣西賀縣(今賀州市)流傳至田心村,主要由我家族傳承,至今超過140年曆史,已經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節目。這個舞蹈主要在年初二至元宵節期間表演,寓意農民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同時,透過表演的方式,告訴人們耕牛是農家寶,它辛勤勞作,無私奉獻,讓農民看到希望,獲得豐收。

記者:村民們是如何看待春牛舞的呢?

馬建鄴:這個節目,不但中老年人喜歡看,小孩更喜歡。以前在晚上表演,村裡還沒有通電,村民就在曬穀場四周點起火把,將周圍照得亮堂堂,很遠村子的村民一早就趕來,將曬穀場圍得水洩不通。

春牛舞的風格很接地氣,鄉土氣息十分濃郁。這頭“牛”一般由三個演員扮演,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我負責演農夫,是主角。表演時敲擊鑼、鼓、鈸等作伴奏,農夫跟在“春牛”後面,做趕牛、犁田等動作。

你看我和搭檔的現場表演,我扮演的農夫赤著腳,戴著草帽,捲起褲腿,活靈活現。另外三人敲鑼打鼓,用節奏來帶動我的動作,相互配合,動作嫻熟。

創新舞蹈吸引觀眾

記者:表演得太精彩了!這些動作都是祖傳下來的?

馬建鄴:舞蹈的寓意不變,但動作在每一代都推陳出新。傳到我父親時,他大膽創新,配上更多樂器,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舞蹈,全部表演完成需要一個半小時。我接手後,每隔幾年就對當中的細節進行創新。如果一成不變,觀眾就會失去對這支舞蹈的新鮮感,便也不會再期待了。

記者:您創新了哪些情節?

馬建鄴:如表演犁田時,發現田裡有很多魚蝦,加入摸魚捉蝦的情節,有時候不小心捉到蛇,還要表演害 怕 的動 作。還 有因 天 氣 炎熱,牛臥在水田散熱而不肯耕作,需要給它潑水,哄它繼續勞作。這些惟妙惟肖的動作,經常獲得觀眾的喝彩聲。隨後,我還琢磨加入村姑送水送飯的情節,用壯族瑤族語言邊跳邊唱,不斷加以創新。

青年對春牛舞缺熱情

提到傳承人,馬建鄴和他幾個老搭檔都深深嘆了一口氣,表現得很無奈,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舞蹈不太熱情,難以找到合適的傳承者。

記者:您今年已經75歲,還在戲場上“趕牛”,有想過找傳承人嗎?

馬建鄴:很想,我不想春牛舞在我這一代失傳了。現在的年輕人,偶爾看一下熱鬧還行,讓他們去接棒,就沒有人願意了。我之前看中一位村裡的年輕人,但因其家人反對,認為沒有前途,就沒了下文。現在我年紀也大了,我只能讓兒子馬結道(今年48歲)來繼承,當作馬家“春牛舞”第六代傳承人吧。

現在兒子外出打工掙錢養家,只要他回來,我就教他技藝。兒子有點害羞,對著觀眾不自在,但我會繼續鼓勵他,希望早日掌握全套“春牛舞”。以後就指望他傳給下一代了。

記者:現在用什麼方式,讓更多青少年認識春牛舞?

馬建鄴:每週三下午,我和搭檔高世柱等人,都到鄉里的小學去授課。我主要傳授春牛舞蹈,高世柱主要教敲鑼打鼓。經過努力,有部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這令我感到欣慰。我還打算教女學生演村姑,讓戲份更豐富、精彩。

西江日報記者 楊永新

TAG: 春牛馬建鄴傳承表演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