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化妝也用粉底,種類至少6種以上,製作工藝讓人驚歎

用粉化妝面部,是我國古代女性化妝的基本內容之一。最晚起源於先秦時代。春秋戰國之際的韓非子在論述治國之道時曾比喻說:

“若毛嬙西施之美麗,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描述的東鄰少女是天生麗質:

“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可見在那個時代粉妝已在女性中流行。古代的化妝粉主要有金屬類的鉛粉和植物類的米粉等。

古代女性化妝也用粉底,種類至少6種以上,製作工藝讓人驚歎

鉛粉的介紹和製作方法

鉛粉又名解錫、鮮錫、粉錫、鉛華、胡粉、定粉、瓦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它是用鉛化解後調以豆粉和蛤粉而成。我國古代一度鉛錫不分,稱鉛為“黑錫”。我國很早就有製造鉛粉的記載,晉張華《博物志》稱:

“紂燒鉛作粉,謂之胡粉,即鉛粉也。”

商紂時,已有鉛製酒器,而當時釀造業已能造酒制醋,鉛製酒器在盛放這類物質時,與其中的醋酸接觸,就可生成鹼性炭酸鉛,故當時製造使用鉛粉是很有可能的。這種鉛粉的具體制造方法在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如下:

“鉛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封甑縫。安火四兩,養之七日,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中,依舊封養,次次如此,鉛盡為度。”

據李時珍記載

“明代時,金陵(今南京)、杭州、韶州(在廣東)、辰州(在沏南)皆造之,而辰粉尤真。”

辰粉的製法是在鉛醋化為粉後,按“每粉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水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於上將千,裁成瓦定形,待幹收起”。鉛粉傅面,有較強的附著力。《齊民要術》作紫粉法中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鉛粉),並解釋說

“不著胡粉,不著人面”,

意思是說,不摻入胡粉,就不容易使紫粉牢固地附著於人的面部。另一方面,把一定量的鉛粉摻入米粉中,又有使後者保持鬆散,防止粘結的作用。

鉛粉主要成分為鹼式碳酸鉛,如保管不當,容易硫化變黑,但置久,經自然氧化作用又可重新轉白。

古代女性化妝也用粉底,種類至少6種以上,製作工藝讓人驚歎

古代最常用的粉飾是米粉。

漢人《釋名》說得很清楚: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

關於米粉的製作,北魏賈思勰有著詳盡的記述。

首先選取上等的米作原料,“粱米第一,粟米第二”,米必須是同一品種,不能混入其它。除去雜質,碎米後研細,置入木槽,加水,腳踏淘冼十遍至水清將淘淨的粉米盛入大甕,灌足水浸泡。春秋季個月,夏季20天,冬季則要60天。中間不換水,時間久了發臭更好。粉質會更滑膩。屆時,換上新水,攪拌淘洗,去盡酸氣,取出研磨。磨細的粉邊澆水邊攪拌,接取白色汁液,裝入絹袋過濾,濾出的汁水放到別的甕內沉積。

然後再精研細磨,澆水接汁,重複前一道工序。接著,把汁液盛在甕內,以種叫“把子”的農具長時間地拂拍遍透。使其澱澄,去掉粉層上的清水,把粉汁置於大盆中,用木杖順同一方向攪轉三百圈,蓋甕防塵汙。待澄積清淨,以杓輕緩地舀去上清液,用三層布貼在粉層上,布上撒佈穀糠,糠上置灰。灰溼就換上幹灰,直至灰不再溼為止。而後除去布層,削去粗白無光潤的表層粉。餘下“圓如缽形、酷似鴨子”,白而光潤的部分稱為“粉英”,在晴好無風的天氣,攤於床箔,以刀薄削並曝曬乾透,再用手反覆揉搓以達滑潤。並收貯備用。

用以制粉的水質好壞對產品的優劣很有關係,水質越好粉質越佳。《華陽國志》記載:

“巴郡江西縣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則皓曜鮮芳,常貢京師,因名為粉水。”

《荊州記》也說

“范陽縣有粉水。”

古代女性化妝也用粉底,種類至少6種以上,製作工藝讓人驚歎

除鉛粉和米粉以外的其他妝粉

古代還曾有水銀製作的水銀膩,又有馬嵬土、磨夷花、露華百英粉,龍消粉等。

水銀膩據說是春秋時蕭史所創制,為其愛侶弄玉傅面所用。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兒,酷愛吹簫,而蕭史於此道堪稱技藝精絕,兩人因簫締姻。世傳最終同升仙。晉崔豹《古今注》稱:

“蕭史與秦穆公煉飛雪丹,第一轉與弄玉塗之,今之水銀膩粉是也。”

馬嵬土又稱貴妃粉,因唐玄宗所寵楊貴妃在“安史之亂”逃難途中被賜死馬嵬坡(今陝西興平縣境)。傳說該坡上有土白如粉,婦人用以敷面。

據古人記載,磨夷花出自南海頓遜古國,用來製作的粉芳香馥郁。露華百英粉是漢成帝的愛妃趙飛燕使用,自然是貴重之物。至於龍消粉,《釵小志》、《舊唐書》等都說是周光祿的姬妾妝面的用品。

古代女性所用的妝粉,大多購於街市。

經營妝粉和其他化妝品的基本是小商小販,有時官府也插手其間。市售的妝粉既有粉心,也有合粉。

南朝宋《幽明錄》記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位富家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賣粉女郎,無由親近,便每日上街買她的胡粉。時間一久,女郎好生奇怪,便詢問說:“君買此粉,將欲何施。”這位痴情郎藉機剖白心意說:“意相愛樂,不敢自達,然恆欲相見,故以此觀姿耳。”女郎為他一片至誠所感動,遂以身相許。由此可見,古時,妝粉的買賣在民間是很普通的事。

但另一方面,宮廷和有條件的富豪也自制妝粉。晚清宮廷中就有幾個老太監專門負責製作妝粉供慈禧使用。

各種妝粉一般盛放在粉盒中,置於較大的妝奩內,以供日常所用。粉盒大多為圓形、橢圓形,也有方形、六邊形、葵瓣形,亦有仿瓜果型的,均有蓋。其質料有夾忿胎和木質漆器,瓷器和銀器等。

如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粉盒就是以漆灰造型並貼上麻布、絲帛的夾胎漆器,內面紅漆,外表為黑褐色漆,有的還以金、紅、白三色油彩繪雲龍紋。既精美堅固,又輕巧靈便。內中還存有白色粉狀或塊狀白粉。又如一些宋代墓葬中出土的粉盒,常是影青瓷製品。

古代女性化妝也用粉底,種類至少6種以上,製作工藝讓人驚歎

古代女性通常以粉撲沾染妝粉,化妝於相應部位。

粉撲是以絲綿、綢之類的軟性材料製成。

以白粉塗飾肌膚,使之潔白鮮潤,保持柔嫩,現出青春美感,粉妝的目的便在於此。古人以白為美,以黑為醜。詩云

“素以為絢兮“。

素,即白色,白色是絢麗的。荀子曾言:

“目辨白黑美惡。”

魏晉時,左思《嬌女》詩曰:

“我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自然,“膚似凝脂”、“冰肌雪膚”很有魅力。白樂天筆下的楊貴妃“雪膚花貌”,她情懷落寞,珠淚暗垂之時猶如“梨花一枝春帶雨”,晶瑩清白,嬌美無比,無怪乎傾倒眾生,迷亂君王了。

古代女性化妝也用粉底,種類至少6種以上,製作工藝讓人驚歎

粉妝是化妝的第一步驟,古代女性對此總是細心妝摩。

在這方面,清代的慈禧甚為講究。她對粉的要求很嚴,所用的粉經精工製作。在選料上,除新上市的白米外,還用顏色已發微紫的陳米,揀淨雜質,分別以大小不同的磨子研磨,磨了篩、篩了磨,反覆五六次,由粗而細乃至極細。然後把兩種細粉嚴格按一定比例摻和。為防鉛毒影響面板,粉中只配入極少的鉛粉,僅以使米粉鬆散、不粘結為度。這種粉的色澤微黃於市售的產品,質地特別細軟。

敷粉時,慈禧端坐在她自已設計的月牙形梳妝檯前,對著鏡子,慢條斯理,十分小心地動作在臉上敷上一層很薄的粉。

“薄粉輕紅取次施”,“新妝粉面下翠樓”,古代女性敷粉最常見的是在面部。但也有在頸、胸、背、臂乃至全身塗以粉飾的風氣。《漢書·廣川惠王傳》記載:

廣川王后昭信,曾在王前讒毀寵姬陶望卿,說是:“前畫工畫望卿舍,望卿袒裼敷粉其傍。”

意思就是陶望卿在畫工面前脫衣露出肩背,在胸、臂和背部敷粉。

唐代女性有著寬鬆衫裙、袒胸露乳的習尚,其頸、胸敷粉者不在少數。唐人詩詞如溫庭筠《女冠子》詞“雪胸鸞鏡裡”,方幹《贈美人詩》“粉胸半掩疑晴雪”,“常恐胸前春雪釋”等皆可鑑證。而韓偓詩句“鬢垂香頸雲遮藕,粉著蘭胸雪壓梅”又妙在比喻清雅。

古代女性化妝也用粉底,種類至少6種以上,製作工藝讓人驚歎

在古代,敷粉不單限於女性。

漢魏時代,男子敷粉屢見不鮮,為一時之風尚。漢惠帝的男寵閎孺和近侍官均有敷脂粉的癖好。《三國志》說魏文帝之臣何晏“粉白玉去手,行步顧影”。但《語林》卻說“何晏平叔美姿儀,面純白,魏文帝疑其敷粉,後夏月以湯餅食之,汗出,以朱衣拭,面色轉皎然。”

在這些敷粉的男子中,堪稱風流倜儻的大概要算曹操之子曹植,《魏志王粲傳》注引《魏略》說:

“植初得邯鄲淳,甚喜,延△坐,不先與談。時天暑熱,植固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

這位曹子建果然才情恣肆,他為自己熊結識邯鄲淳這樣位博學多才之士喜不自勝,不覺要顯露一下自己的才華。你看他請人坐在那裡,自已卻洗澡,敷粉,然後緒上頭髮,也不戴冠,拍著自已祖露的身體跳起一種叫作五椎鍛的胡舞,接著又拋彈丸遊戲和擊劍,末了又學著藝人唸誦小說數千言。

儘管如此,古代傅粉的主要還是女性。

總結:這一化妝的風尚在經歷漫長的歷史年代以後,一直流傳到今天。

TAG: 鉛粉敷粉胡粉妝粉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