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隨筆|說沉澱

重生隨筆|說沉澱

(紫氣東來 王清 作)

吳重生/文

昨晚拜讀著名攝影家劉宇老師的新著《看見自己》,有一段內容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時,我覺得采訪完發了稿,工作就結束了,經常把剩餘的底片裝進底片袋,隨手一塞,其他的就廢棄了。中央組辦公室有個裝底片和樣片的大木箱,每星期我都會和同事抬著裝得滿滿的箱子去新華社西門附近的垃圾場銷燬……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惜,不知道里面還藏著多少好東西……我們那時把不夠發稿標準的照片稱為‘閒片’,現在來看,有些當年覺得不錯的新聞照片,現在能在眼前停留的時間其實很短,反而這些不經意拍的‘閒片’會讓人覺得更有意思。”

由此,劉宇老師發出這樣的感慨:“人的認識往往很難超越時代的限制,影像的梳理需要時間的沉澱,當時被看不上的照片,隨著讀者閱歷的增加和對攝影理解的深化,可能就會有全新的認識被讀解出來。”

由此,我想到“沉澱”這個詞。有些事物,需要經過時光的過濾,才能將其本真的東西沉澱下來。一件藝術品因時代不同,視角不同,審美眼光不同,而在人們的眼裡,其價值也不同。黃賓虹先生在世時,能看懂他的畫的人很少。一些人只看到他畫山水時“團團墨裡團團黑”,卻不知他“團團黑裡天地寬”。由此可見,真正偉大的藝術品,是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的。

魯迅先生在傳授寫作“秘訣”時曾說過:“在文章寫成之後不急於拿出去,擱它幾天,然後再來複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對此,我也深有體會,寫文章像畫畫一樣,是一個人當時心情、心境和思想的反映。寫好初稿以後,不妨讓時間來沉澱一下它。當你過幾天重新審視它的時候,能夠更加客觀、更加理性,會發現更多可以修改的地方。當然,“下筆千言,一揮而就”的情形,是另當別論的。

金華一位朋友,多年沒有聯絡,前段時間突然找上門來,有事要我幫忙。當年我在金華工作期間,彼此交好。此後雖開隔一方,疏於問候,但友誼沉澱於心。我盡己所能,熱情相助,令這位老友感激不盡。我想,人與人之間,如果彼此以心交心,真誠相待,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友誼會像黃酒一樣,歷久彌香。

人,不可有浮誇之意,而應該有沉澱之心。沉澱自己學識,以積蓄他日高飛的能量;沉澱自己的心氣,以培植行事穩重的作風;沉澱自己的思想,以錘鍊閃光有趣的靈魂。

實現遠大理想,需要有才華支撐,而才華來自學習和歷練。莎士比亞說:“時間會成全一切。凡事開始最難,然而更難的是何以善終。”

渾濁之水,因沉澱而清澄;浮躁之人,因沉澱而穩重。讓閱歷沉澱成智慧;讓飛揚的情緒沉澱成寧靜的心靈。凡事,善始易,善終難。處事,浮躁易,沉穩難。只有耐得住成長的寂寞,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人,方能在日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2022年5月14日晨6時寫於北京儲雲樓北窗

TAG: 沉澱底片時間團團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