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格物悅己,格物浸心

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有空間就有物質,那些物質的選擇,便是一個人心性的體現。或是樸雅,淡雅,優雅;或是清麗,豔麗,明麗;所有器物的選擇與搭配,都是一個人心性的呈現。它跟一個人的修養與審美有關,格物悅己,心生歡喜,它是一種生活態度。

格物致知,格物悅己,格物浸心

器物本身並沒有價值,但是當人賦予它生命的意義以後,它們便有了審美價值,器物也隨人的思想高度而不列塵俗,書房也因此意趣無窮。很多人沉迷於物的價值,卻沒有昇華到精神層面。格物致知,關照物的品格於自身,寫意無窮;怡情於物,吸收物的姿態於自我,流情無盡。格物能生髮詩心,詩也強化了物的美感。物和物之間也不是簡單的連在一起,而是一種心性的體現。

格物致知,格物悅己,格物浸心

不管是以物觀物,以物觀人,還是以物觀天地,對於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來說,先悅己而才能悅人,取悅我們骨子裡的文化,格物悅己,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讓看似普通的生活,變得明媚如許,因為生活的背後,是格物致知的文化依託,生活有底色,才會有喜悅。

生命情趣乾枯之人,帶著功利的眼光,便覺此為無用之事;生命情趣豐富之人,帶著詩意的境界,深感此為人生一樂。以清心雅物為友,是對生命的徹悟和留戀,格物乃人生的大智慧。在格物的路上,便恢復了人性的天真,情趣也變得審美化和藝術化。

格物致知,格物悅己,格物浸心

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我們生活中不斷地與物發生關係。無論是山泉清溪,有人行旅;無論是草木花卉,有人清供。茶是喝的,書是看的,詩是誦的,畫是遊的,器是造的,物是觀的,所有的這些,構成了中國人的審美和哲學,也正是所有的這些,不斷的豐富著我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有所鍾者,必有所似。”,我們愛什麼樣的東西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前四個字是前半生,後四個字,便是餘下的歲月了。”

格物致知,格物悅己,格物浸心

先人謂:『琴令人寂,杖令人輕,麈令人雅,竹令人冷,石令人雋……』清閒娛目之外,書房裡一派詩意氣韻,令人身心皆閒。『從心所欲不逾矩』,格物便是做人,心無拘役,但又不逾越規矩。在一定的法度之內明心見性,合乎規矩而垂範後世,這便是格物致知的最高境界。

圖片來源於山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格物令人格物致知心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