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迄今為止,我國已有不少青銅器出土,有食器、酒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等,類目眾多,工藝精良,在全球範圍內亦屬精品,是我國四千餘年中青銅器技術與文化的代表。

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青銅器的使用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其中當屬商周時期的器物在工藝上最為精美。

在出土的青銅器中,尤以兵器居多,特別是在90年代,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的問世,更是震驚中外,令中國的青銅劍一舉揚名於天下。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也各自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成為我國的國家一級文物,越王勾踐劍還被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

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吳越青銅劍鍛造技術在春秋時期就已冠絕天下,越王勾踐更是好劍,湛廬、純鈞、魚腸等名劍就是他下令鑄造的。

吳王夫差劍現存世有9把之多,而越王劍也不止只有勾踐劍一把,其餘的也都是稀世之寶,現如今正躺在各大博物館的櫥櫃之中,為世人講述著兩千多年以前,越地之上,一段段風起雲湧的傳奇故事。

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劍身上鍍含鉻金屬,從而歷經千年不鏽。

其中最久遠的就是聞名於世的”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越國國君勾踐所用,現在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整體造型精美,劍首為圓柄,劍格正鑲藍色玻璃,背鑲綠松石,劍身修長,滿布黑色花紋,千年不鏽,物以人名,上刻“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個鳥篆銘文,無愧於”天下第一劍“之稱。

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越王勾踐劍的工藝放到現代來說都是極為高超的,尤其是劍刃部分,幾乎能和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物件相媲美。

第二位就是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名器,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其名字中的“者旨”讀為“諸稽”,是為越王勾踐之姓,而“於睗”則是劍主之名,即是《史記》中所記載的越王勾踐之子,鼫與。越王者旨於睗劍體寬闊,中脊起線,劍首呈圓盤形,上刻變形獸面紋的箍飾。劍格上兩面鑄有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四字”戉(越)王戉(越)王“,反面四字”者旨於睗“。附有完整劍鞘,特別的是,此劍的劍鞘是由兩塊薄木片粘合而成,外用絲線纏縛加固,再髹以黑漆裝飾。

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越王者旨於睗劍亦是鋒利不鏽,且劍鞘齊全,纏緱完整,實為吳、越劍中之極品,可惜卻被”父親“搶了風頭。

接下來這把劍全名為”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複合劍,又名為“盲姑”劍、“不壽”劍,是勾踐之孫,鼫與之子,戰國時期越王不壽的自用劍,現藏於海南省博物館。

越王“亓北古”,即是越王盲姑“不壽”,據考證,“亓北古”的古音應與“盲姑”相近。此劍為”複合劍“,即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而成的青銅劍型別。劍首呈圓形,上環列錯金鳥蟲書銘文“臺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僉(劍)”十二字,圓莖上有平行箍兩圈,上有錯金紋飾。劍格正、背皆有錯金鳥蟲書銘文,正面銘文一行十字,左右各五字,對稱分佈,為“戊(越)王亓北古”;背面亦然,為“自乍(作)元用之”。整體來說,越王亓北古劍器形完整,劍首、劍身上的三十二字錯金鳥篆書體不但儲存完整,無佚落,還清晰度高,錯金鮮明,是一把不可多得的戰國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此劍劍刃一側處微殘,有一小缺口。

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越王亓北古劍目前發現存世三柄,相對其他兩柄,海南省博物館的最為完整,也存世的越王劍中最長的一把。

最後一把則是上述各劍劍主的後輩,越王勾踐的玄孫,越王翳(又稱不光)之劍,名為越王嗣旨不光劍,現收藏於荊州博物館。劍身修長,縱中起脊,在其劍首底面圈中有十二字鳥蟲書銘文,為錯金錯銀相間隔,其中有重文,個別字還被銅鏽所蓋。據考釋,或為越據茅山取吳地,越據琅琊取莒地之意。劍格兩面有鳥蟲書銘文,正為“戉(越)王,戉(越)王”四字錯金明文,另一面則是“臺(嗣)不光,旨(稽)不光”六字錯銀銘文。除了這把,目前已知的不光劍約有30把之多,分佈於國內外,有藏於博物館中的,也有流落民間的。

一段春秋史,四把越王劍

越王不光乃勾踐玄孫,在位時間長達36年,其統治時期越國較為強盛,故所作青銅劍較多。

這四把劍的歷史從越王勾踐開始,到越王不光為止,在鑄造工藝上雖說還是以最早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為尊,但在存世數量上,則是越王不光劍佔據了優勢,從中也可以大致看出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在吳越大地上的發展歷程,可謂是四把越王劍,一段春秋史。

TAG: 越王勾踐劍錯金銘文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