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75:什麼是極致的精神追求?

論語175:什麼是極致的精神追求?

昨天講了孔子的禮之表現,禮是調節人際關係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粘合劑,能讓我們在人群中獲得尊重,找到歸屬感。

身為同類,理應相互體恤、相互理解,才能感受到群居在一起的快樂。所以,一切群居動物都會有禮的約束,無論什麼動物都會有規則意識。

人的同情之心、惻隱之心、慈悲之心非常珍貴,猶如火種,只要這些一直都在,就會有溫暖和希望。

心存善念,善待每個人不是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見到殘障人士,要教育孩子不能指手畫腳,更不能議論紛紛;見到悲苦之人,要肅穆莊重,撫卹安慰,不能嬉皮笑臉唱歌舞蹈;見到有困難的人,力所能及伸手相助,不能袖手旁觀。

懷著一顆火熱的心,在社會中在人群裡,倘若人人都如此,這個世界就是美好的、安全的、值得留戀的,也會有充足的動力回報社會更多。倘若不是這樣,人間即地獄。

孔子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禮的教化能帶來的和諧。

人生既然是場生命的體驗,多些溫暖和感動總是好的。孔子的言傳身教感召了很多人,作為他的弟子,自然是心悅誠服、高山仰止。

今天來看大弟子顏回對老師的評價。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 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 末由也已。”

顏淵喟然嘆曰,一提到老師,顏回無限感慨說“仰之彌高”,說老師的境界高得,仰望不到盡頭。如果把老師比作一座山峰,就是一座永遠也無法登頂的高山,無論多努力,也只有仰望的份兒,永遠都無法平視,高不見頂呀!

“鑽之彌堅”,說老師的學問和為人,無論如何去鑽研探索,總有無法攻克的難點,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無法輕易取得進展,學也學不完。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老師的學問和修養常常不可捉摸,明明看到在前面,轉眼就又跑到 了後面。靈活機敏,思路跳躍,無法輕易跟隨。猜不透他下一句要講什麼,也搞不清他下一步會怎麼做。總是因時而變,因人而異,沒有固定規律可循。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老師特別善於引導人,從不強硬發號施令,粗暴給出答案,而是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啟發別人,思考找到答案。就好像一切問題的解決都是自己所得,老師設定了解決問題的路徑,我們就是順著走下去, 如此簡單。

老師的心裡,到底裝了多少路徑和答案呢?高深莫測。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老師教我們讀書,各種學科典籍,開闊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的格局。 而用禮制教會我們如何行為舉止做人做事,給我們約束也是給我們自由。

“欲罷不能”,跟著老師,好像總是在探索未知,總是會發現更好的自己,即便天天在成長也不知厭倦,簡直就是停不下來,無法割捨。似乎我的生命變得無法自我掌控,完全投入在了無限成長的事業中了。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即便我竭盡所能,拼盡全力,耗盡全才,心想著是不是可以成就自我了,可眼前還是有更好的榜樣巍峨挺立,讓我更加謙卑敬畏無法自滿。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雖然我特別想要緊緊跟隨老師,成為老師那樣的人,獲得老師那般 的學問,可是愚笨的我就是找不到抵達的路徑和方法,除了聽從老師的引導,自己無能為力。

顏回真的愚笨嗎?恰恰相反,顏回聰慧過人。他之所以如此讚美評價老師,實在是發自內心的崇拜。老師的學識為人,是值得跟隨一生去參悟學習體會的。

顏回如此說,也是如此做的,緊跟在老師左右直到去世。

在他看來,只要在老師身邊,心靈就是安寧的,精神上天天成長,就能感受到無窮的力量,一種改變自我,改變社會的力量。為什麼會如此呢?

熟讀論語,你會發現孔子的使命感,仁心仁德,來源於對天下蒼生的慈愛。正是這種大愛才是孔子思想永不枯竭的源泉,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說孔子是聖人,其實就是他在引導著大眾永遠走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一次次的發現,一段段的修煉,總能在真善美上獲得美妙體驗,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人慾罷不能。

只有心中裝滿了真善美的人,才能給予別人真善美。他們就像滿了的蜜,自然流露出來而已。與這樣的人在一起,當然會無法自拔、不忍割捨。

這也就是人格魅力吧!是真正的領導力。顏回心甘情願被老師領導、引導、教導,忠貞不渝。

讓我們熟讀論語,也在孔子的引導下,尋找更多的真善美吧!

TAG: 老師顏回真善美孔子無法